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37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生态领域改革的文件多达39份。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清单”。(人民日报 8月14日)
39份文件涉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要内容。更是力争做到事前,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事中,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事后,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显然,注重系统联动、因地制宜,以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是使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地方发展全过程、覆盖到每一个角落,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并能以此形成强大合力,切实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不明晰、考核标准难以量化、政绩考核周期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考核周期错位等因素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说,操作性差,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生态管理体制中出现了新职务;对环保执法制度进行了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等等如是,利用金融工具和经济杠杆,尽可能的实现绿色发展。生态“任务清单”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真正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
其实,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曾有“生态环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说法。这也是对一些地方政府对环保的态度掠影。如今,39份文件涉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要内容,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为例。随着“河长”的概念在各地落实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已然看出不错的成效。当环境保护真正被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生态“任务清单”,当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渴望和监督成为一股强大助推力,又何愁“任务清单”不会落实落细。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第十三条中:对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而且,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十二条规定,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显然,“全链条”责任追究,为生态“任务清单”夯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时值当下,生态环境保护慢不得、等不起。笔者相信,随着生态“任务清单”日臻完善,定能让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理念,突出生态建设长效化,打造出秀美人居环境。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