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0日,我们在铜南村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2016年12月28日该村下发给铜龙河北岸小组3户村民2.38万元征地补偿款没有附上征地补偿详单,3名领款人签字的字迹明显雷同。原来,自2016年天长市实行村级“零招待”制度后,村里平时吃吃喝喝等费用便无法入账报销。村党总支经研究,决定将这笔吃喝费用以虚报征地补偿的名义入账报销。(8月14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村级实行“零招待”,也是避免群众身边“微腐败”的有效措施之一,很好地杀住了基层吃喝风,群众利益得到了更多的保障。然而,在一些地方,吃喝惯了的基层干部,对村级“零招待”是答应在口头,主意在心头。他们照吃照喝不说,还变本加厉,实施“张冠李戴”,虚拟出别的项目来背黑锅。这样的错误行为,竟然还是经过村党总支研究决定通过的。也不知道这些党员干部信仰何在?纪律何在?戒心何在?
有人说:“人吃喝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喝。”这绕口令似的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如果活着就仅仅是为了吃喝的话,那即使长命百岁,也没多大的人生价值。又有人说:“吃喝是腐败的源头。”虽说有些偏激,但也至少说明从吃喝开始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作为村级领导干部,虽说还不在公职人员之列,但处于最接地气的组织,民意的“上传”,政策方针的“下达”,都靠着村级干部们。这样,村级党总支更应该站稳立场,带头践行“零招待”制度。
然而,俗话说“最把不住的是嘴”,像新闻中的这些村级党员干部们,面对“零招待”的制度,丝毫没有触动,依旧吃喝不误。“事临头,三思为妙”,他们连“一思”都没有,就尽管敞开肚子大吃大喝。等到要入账报销时,才想到要找个“替罪羊”。为了这违规的“吃喝”,还煞有介事地由党总支“研究决定”,真应验了一句近年来的时髦语“权力就是任性”。就他们“研究决定”的结果来说,也确实高妙——本来没征地,群众没得到钱也不会知晓,造出一个群众领款的材料,上级也就被忽悠过去了,还真天衣无缝。
无辜的“征地”成了党员干部们违规“吃喝”的替罪羊,这样巧思妙想的主意按理说逃得过纪检部门的“法眼”的。但是,“天衣”本自天成,才会“无缝”;这貌似巧妙实则拙劣的行径怎能成为“天衣”,那雷同的签字就坏了他们的“好事”。可见,要想在纪检部门的“法眼”下梳个“光光头”,只有靠行得端、坐得正的高尚人格和为民情怀。倘若一味心中无“戒”,把规章、制度当作耳旁风,只管我行我素,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功夫。”倘若严格按照制度要求,不再搞什么村级招待,虽说初时可能有些不习惯,但任何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这样,就不会绞尽脑汁去堵塞既成的漏洞,落得个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党员干部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这种党总支研究决定“吃喝”报销,还让“征地”背黑锅的行为,除了自欺欺人,还打了组织的脸。与其事后“研究决定”,不如平日“严格遵守”。不去作假劳心,只管服务于民,岂不快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