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发通知指出,扶贫领域形式主义问题依然突出,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耗费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干扰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各地减少填表报数、检查考评、会议活动和发文数量,规范调查研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人民网7月25日)
想必对于还“沉浸”在办公室,忙于“挑灯夜下”按平数据,忙于填表装档应付检查的扶贫工作者而言,通知要求,减少填表报数,无疑是难得的福音。报道称,国务院扶贫办将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数据交换,减少基层重复填表报数。自2018年1月1日起,扶贫数据主要通过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上报,不再要求县以下单位通过其他渠道提供。各地扶贫部门要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严禁层层增加指标和填报频次,切实减轻基层填表报数负担。笔者以为,扶贫工作尤需“表里相济”。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但一个劲地的磨刀而不去砍柴,无异于花拳绣腿。诚然,扶贫贵在精准,在精准扶贫前期摸底阶段,深入调查、建档立卡,详细掌握贫困户信息,把各种相关的表册、数据罗列纸上。通过填表收录每家每户具体状况,从而直观掌握精准扶贫的任务和难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如果一直把扶贫工作当成“表”来“表”去,详实的记载估计加预计的数据,沉迷于重复烦琐的报表,无疑就偏离了脱贫攻坚的本意,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当止!
还记得,人民日报曾刊文一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吐槽:扶贫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雪片般飞来,“5 +2”“白加黑”都难招架,最多时一天就填了48份。大量时间、精力耗在纸面上,要为村里做点实事,反倒只能挤时间。由此可见,在扶贫已然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居然还有忙于填报各种冷冰冰的数据者,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不可否认,填报繁琐数据非一般干部和工作人员本意,说白了还是“指挥棒”偏向的问题。脱没脱贫,该谁说了算?这又岂能是“隔着口袋买猫——不知黑白”的事情。一纸脱贫,只会喜了谁、伤了谁?
谎言终究会被“戳穿”。当扶贫变为填表报数检查,必然与扶贫初衷背道而驰。如何让扶贫工作表里如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考验的是监督部门严把关、严审核、严问责“水平”。有鉴于此,脱没脱贫,最终要群众认账,要达到“表里相济”,还得建立严格的责任制,防止扶贫中的“虚功”。特别是要给热衷于制作高档大型展板、作战图、画册,而忽略脱贫质量者,给予最严厉的追究,要严肃问责。也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我们的扶贫脱贫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称道,从而减少“纸上谈兵”的可能。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扶贫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容不得半点虚假。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怕的是畏首畏尾、浮于表面。但笔者相信,只要能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因扶贫各种变化改变监督策略,定能让扶贫工作 “表里相济”。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