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须坚决克服“懒癌”

[ 作者:韦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7 录入:吴玲香 ]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东峰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强调对脱贫攻坚这一政治任务,要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努力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作出积极贡献。(7月16日  人民网)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要打赢这场“硬战”,必须拿出“十二分”的努力,一些地方的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懒惰”“不思进取”等“短视思想”,贫困户自身脱贫的内驱力不足,行动力不强,导致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政府工作人员干得热火朝天,本应作为绝对“主力队员”的贫困户却成为了“局外人”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贫困从表象来看是收入或支出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能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工作要做到目中有人,要注意人的成长。脱贫攻坚须着力克服部分贫困户的 “懒癌”心态。

积极改变懒惰心态,解决思想之贫。正确的思想可以指导实践,形成强大的行动力。脱贫攻坚中,人作为一个关键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贫困户的思想是勤奋还是懒惰,关系到脱贫攻坚之路的成败。

一方面,干部们要主动出击,勤奋为民,因地制宜地带领广大群众走上小康之路。另一方面,注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脱贫观”。扶贫要扶起来的不仅仅只有贫困人口的物质,更应关注贫困人口的“心志”。党员干部不仅要深入了解本地区帮扶对象致贫的真正原因,更应多关注他们积极“示弱”的根本原因,多渠道全方位了解贫困户的“现状”,做到科学帮扶,精准施策。党员干部固然要“可持续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户也更应该主动地“可持续地”勤劳致富,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战胜“贫困”。

求真务实“踏实干”,解决能力之贫。改变贫困定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内生动力,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心态,更需要求真务实踏实干事的具体行动。

应积极提高“因懒”致贫的贫困户的“脱贫”能力,鼓励他们形成“行动自觉”。在脱贫攻坚改变一些人的懒惰的行动,激发他们努力干事创业。唯有贫困户真正行动起来了,脱贫工作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只有他们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丰收”后,才能探索建立起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多说无益”“实干兴家”,唯有踏实的行动才能解决贫困之根,在实干基础上,党员干部再切实为他们摆脱贫困出谋划策,转变他们的观念,才能真正促使贫困地方的人口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合江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