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来到南漳县长坪镇参加该市人大“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活动。李乐成强调,襄阳“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要带着深厚感情贴近群众,发挥代表优势服务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展现代表作为,体现责任担当。(7月10日 新华网)
“扶贫”与“脱贫”,这是两个互动性的词汇,政府“扶贫”,群众“脱贫”,其间的因果关系凸显。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党员干部把此项工作当成纯粹的“任务”,没能做到与百姓的“零距离”,所以攻起“坚”来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直怪百姓不懂道理。诚然,群众中也确实有思想僵化的“顽固派”,但绝非主流。其实,群众的心灵是单纯的,之所以有的干部与扶贫干部总是“谈不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感情不到位之故。
当年红军队伍经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时,当地百姓由于受国民党先行的反面宣传,因而在听说红军要来时不惜举家迁到深山里,就连碾子等工具都搬走了。而我们的红军队伍毫不扰民,不惜用手搓稻壳,哪怕搓掉了皮,搓出了血……总之,他们用最真诚的行动颠覆了国民党的宣传,让当地百姓觉得是自己的队伍来了。有了这样的感情,其他事情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共产党的队伍,正是靠着与百姓的鱼水之情,才得以日益壮大,取得革命的节节胜利。
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脱贫攻坚”仍然是另类的战场,如果在感情上脱离了群众,就等于是孤军奋战,很难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在许多扶贫工作先进人物的报道中,似乎都谈到了最初百姓的不理解,后来融入了群众,让群众觉得与他们是一家人了,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这,就是感情的作用。古人说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虽说是江湖义气不足取,但折射出的何尝不是感情的功效呢!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为微妙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为此,湖北省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要求五级人大代表带着深厚感情贴近群众,发挥代表优势服务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展现代表作为,体现责任担当,可算是抓住了脱贫攻坚中最关键的一条“纽带”。那么,如何走进百姓,做百姓的知心朋友,就成了一项“技术活”。这项“技术活”不是靠巧手弄出来,而是靠为民服务的“初心”做出来。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彻底担当起“为民请命”的担子。这样,与百姓的感情深了,大家离不开了,脱贫攻坚就会事半功倍。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人民代表也好,党员干部也罢,只要常把“民间疾苦”挂在心头,多增加一些感情投入,就能走进百姓,融入百姓,察民情、访民生、聚民智、暖民心,建立起纯洁深厚的感情。大家的心灵相通了,就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人非金石,孰能无情”,让自己的心与群众的心一起跳动,“脱贫攻坚”还有何难哉!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