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心理脱贫”才算真脱贫

[ 作者:周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28 录入:吴玲香 ]

解决贫穷不仅要“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还要“心理脱贫”。目前,心理健康已成为脱贫的一个重要参数,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心理疏导工作尤为重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帮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进而,构建健康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

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理论和实践表明,针对重点人群或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妇女、失业人群、重病人群、受灾人群、职业人群等等,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并且定期向社会通报关键性指标,以此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并尽早地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重点人群的心 理应对能力。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灾难心理干预应急预案,对社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公共突发事件,通过心理干预,以防患于未然。

理顺关系,加强对心理机构的管理。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是社会运行的客观需要和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重要生活主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机构会应运而生,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强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规范。通过解释、说明、沟通、激励、引导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平衡。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是人生的一个课题和使命。

(作者单位:贵州省龙里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