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薪白云湿,负担春日暮”,这是诗人笔下的樵夫。与诗人悠闲自得的樵夫形象不同,福建南平百姓眼中的廖俊波“樵夫”,却是负“重”而行的。廖俊波立足岗位二十余年,无论是在乡镇、县委还是市政府,无论是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经济园区,还是脱贫攻坚,他都善于从百姓的第一需求入手,身先士卒,深入调研,以心交人,耐心待人,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生活都会大变样。
如果说合格党员需要有点什么样的精神,那么,廖俊波的“樵夫”精神无愧于其中一种。“樵夫”精神蕴含着忠诚于党、心系百姓、勤政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等等优秀品格。向廖俊波同志学习,首先要学的是他亲民、为民的精神。
进山“探路”,百姓的门前是“落脚地”。好干部、自家人、老大哥……谈起廖俊波,乡亲们更习惯这么称呼。因为在群众眼里,廖俊波从来没有一点架子,经常和村头老大爷坐一条板凳,不管企业大小都一视同仁对待。每次出决策、定方案,遇到与群众利益切身相关的事情,或者工作难以推进时,他都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聊一聊,找到群众心中的困惑和期盼,向群众“请教”解决办法。面对500多户受灾群众,廖俊波没日没夜的走访,抓住了灾后重建砖块供应和困难户资金筹措两个关键问题;面对征地“老大难”问题,廖俊波深入群众听意见,耐心细致得做工作,3月征地3600亩,却无人上访。用廖俊波的话讲,不到现场,你就不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调查研究,是共产党员的基本功。如何在调研中,号准群众的脉,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充分的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群众工作做得好,群众才会敞开心扉说真话,才会跟着党的路线坚定的走,才会夸赞好干部,才会把干部当自家人,但群众工作做不好,却会适得其反。因此说,调研就要深入群众,不仅调研的形式要深入,也要交心、谈心,不能有半点官架子,否则即使天天入户,也不会有群众买账。
“砍樵”拓荒,百姓的困难是“荆棘木”。廖俊波拥有一颗热乎乎的“为民心”。在他身上,从不缺少挑重担、敢作为的精神。面对荣华山一片荒山,廖俊波像一位“拓荒者”,以超前的“俊波速度”,规划建设起栋栋现代化厂房林立、条条宽阔平坦道路纵横的产业园区。面对政和“省尾”的面貌,他更像一位“建设者”,搞特色经济、帮扶金融贷款、简化审批流程,在没有工业基础的政和县打造起了省级经济开发区,三年减少贫困人口3万多人。身边的同事回忆廖俊波工作场景,他做事总是一马当先,扛起责任,从不叫苦叫累,想的从来是“决不让老百姓吃亏”。一句“决不让老百姓吃亏”,道出了共产党员挑担作为的初心。实干,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百姓谋福利,需要真诚的服务态度和为民态度,需要实事求是、科学谋事,需要时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改变落后面貌,为改善人民生活状态,披荆斩棘、枕戈待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廖俊波正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是广大党员干部争当合格党员路上的榜样。
“劈柴”前进,百姓的幸福是“宽扁担”。对于廖俊波来讲,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就是工作的方向,群众的喜悦和笑容,就是工作的动力。廖俊波不仅走街串巷,与群众拉家常,碰到群众有困难,也从不回避;不仅着眼于整体提升辖区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对于单个群众的单项诉求,也从不拒之门外。无论职务如何变化,廖俊波的办公室对群众、对企业都是随时优先开放,每次接待来访群众总是满脸微笑、态度亲和,临走时还不忘递上自己的名片;对待群众利益诉求,他总是有求必应。在碰到征迁难题时,他夜访农家,和群众代表促膝长谈3个多小时,解决群众在迁祖坟、拆迁补偿方面的问题;为争取企业落地,他反反复复打电话分析问题,打消企业家内心企业选址、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顾虑。廖俊波的在群众中的口碑就是那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群众的“口碑”反馈共产党员的作风,是党员干部是否干事创业、为民谋利的“政绩”测量表。要想赢得群众的口碑,关键是要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的实心,要有为群众办实事的诚心,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只有用真心、诚心、实心为民解忧办事,才能在百姓心中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