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行先试、整村推进到统筹协调、全面覆盖,余江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的社论,毛主席读后彻夜未眠、欣然赋诗《送瘟神二首》。多年来“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激励着余江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2014年12月,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大旗交到了余江人民手中,两年多来,余江的改革试点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先行先试、整村推进到统筹协调、全面覆盖,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为什么改,因为群众有期盼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宅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之农村建房情况复杂,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项工作异常艰难。
改革初始,余江县组织挂点乡镇的13名县党政领导,在每个乡镇选择7个以上不同类型村庄,集中开展3轮专题调研,了解到大部分村庄空心化严重,村民建房不规范,房屋布局凌乱,不按规划建,村庄外、荒山上、村道边、责任田里未批先建,甚至建到坟场。有的村庄十几年间,由人均1亩田,变成3分田,耕地大幅度减少。村内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环境卫生堪忧,“积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一些村庄的真实写照。很多村有钱有势的留着老房、住着新房、占着空房,弱势的没地建房。对集体土地“不占白不占”、“你占我也占”、“占到就是得到”,宅基地是“老祖业”思想严重。
群众渴望公平公正,渴望家乡面貌改变,渴望建设美丽家园。改革通过规划先行,从一张张村庄规划公示图中,清楚地显示村内道路、绿地、休闲广场等,村民看到了未来村庄发展空间和美好景象,看到了子孙后代的福利,激发了他们参与宅改的动力,成为大多数村民的自觉行动。有些群众纷纷说道“如果早来10年那就更好,村里也不会浪费这么多良田建房”。
制度怎么定,群众事情群众办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制度设计上坚持“群众事情群众办”,各村根据县试点制度,因地制宜,一村一策。2015年7月下旬,余江县组织了全县各地的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乡贤代表、理事会成员等进行集中封闭式研讨,参会人员针对“宅基地的退出、有偿使用、流转、村民建房管理、宅基地分配”等9项具体制度踊跃发言,激烈讨论。并就操作中的“有偿使用费不交怎么办、多占宅基地不退出怎么办、退出的宅基地怎么收归集体”等15项实际难题研究操作办法,基层代表纷纷说到:以前都是政府定下的,下面就只管去执行。但是这次都是由群众自己想的办法,集体有了自主权,“有偿使用费起征标准,集体成员资格,宅基地退出方式”等都是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的,符合村民的愿望,更有实际操作性,更能实现好维护好群众利益。
经过实践,多次组织回头看,及时解决新问题,几上几下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县级22项、乡镇11项、村组9项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了制度“上通天线、下接地气”。
怎么改,分步实施有序推
在推进过程,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引导的方式,分四批有序推进试点工作。第一批结合新农村建设,精心选择了群众基础好、村庄面貌亟待改善的41个自然村先行先试。这些村有的因为超占宅基地已无地建房,有的因为消防车进不去导致火灾蔓延,有的因为破旧危房倒塌砸伤村民,有的因为宅基地纠纷口角不断,群众盼改革的愿望更加强烈。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选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民,组建村民事务理事会,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改革中,坚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做到“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多占退出”。党员干部、理事长、理事、乡贤人士纷纷带头,处处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拆除自家多建的住房,主动退出多占宅基地,主动为村里做实事办好事。利用了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大力宣传,统一思想,基层干部上门入户讲解政策,剖析利弊,引导群众支撑宅改。第一批试点工作得到了各方高度评价,国土资源部在余江召开了集中调研会,得到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第二批选择了20个行政村进行整村推进。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统领,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县、乡积极组织村干部、理事、乡贤人士参观第一批示范点,当看到试点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从年轻人“不愿回家”到“常回家看看”,村干部坐不住、等不起、有压力,村民从疑虑、观望到认同宅改、支持宅改,希望自己家也早日参加宅改,实现了由“要我改”到“我要改”。平定乡洪万下万组村民每当镇村干部来村时总是拉着干部的手说“什么时候可以到我们村里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看到隔壁村庄搞得那么好,退出来那么多的空闲宅基地,村庄环境那么好,完全像变了个样似的,我们村老百姓都盼望着早点开始呀!”有了群众基础后,第三、第四批“宅改”结合“一改促六化”,总结前期试点验、方法,全面铺开。同时,多次对优秀村党支部、理事会、理事长、乡村干部、乡贤进行表彰奖励,镇、村、组干部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推进宅改的氛围日益浓厚。
经过两年半艰苦努力,目前余江宅改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全县1040个自然村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全县共退出农村宅基地24160宗3270亩,收回村庄规划内其他建设用地857亩,收回的宅基地可满足未来10—15年村民建房需求。
自宅改以来,未发生一起违章建房、一起赴省进京上访案例。得到在外青年、乡贤的广泛支持,有些在外青年经常打电话回家,做长辈的思想工作,为改革工作注入更多正能量;各地乡贤纷纷出钱出力,平定乡蓝田村宋家组的宋和红捐资80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休闲广场。
以宅改契机,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庄面貌靓丽化、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治理规范化”六化建设,村子靓了,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开始逐步完善,外出人员回乡再也不用把私车停在村口路边,以实际成效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追求的不是拆了多少房子,而是保护了多少老房子。”重点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老房子,凡是有保护价值的一律先行保护,真正让村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子的根。
作者:余江县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余江三项试点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