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彭泽愿:邵阳市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建设研究

[ 作者:彭泽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2 录入:王惠敏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凝聚着各少数民族智慧,传承着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多样性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在省民宗委的精心指导和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锐意进取,创新工作,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推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村寨建设中融入经济产业,发展产业上依托村寨特色,着实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浓郁、社会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效培植了一批综合发展前景较好、地区特色浓郁的经济产业,有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主要成效

邵阳市目前有隆回崇木凼,洞口白椒,绥宁大园、上堡、大团,城步边溪、桃林、清溪、横水、大寨等10个村寨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2015年湖南省首届最美十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比活动中,城步大寨村、隆回崇木凼村,绥宁上堡村等三个村寨入选;在2016年湖南省第二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比中,我市又有四个村寨上榜。取得如此成效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问责,着力完善三大机制

1.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民宗、财政、发改等市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县及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2.强化绩效考核机制。邵阳市委、市政府明确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加大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等内容纳入2016年绩效考核,明确责任。

3.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在特色村寨建设的项目申报、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过程中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吸纳村民代表参与决策,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二)突出重点,着力夯实工作基础

1.精心编制发展规划。如城步儒林镇清溪村请桂林理工大学民俗专家制定《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长安营镇以大寨村为主题制定《十里长寨建设规划》、丹口镇桃林村制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

2.精心破解资金瓶颈。通过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引导相关县、乡将新农村建设、“六到农家”示范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等统筹资金安排,捆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城步大寨村等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用250万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资金吸纳近1亿元的资金投入;绥宁县捆绑财政、发改、国土、住建、移民等10余部门项目资金近1600余万元,投入寨市苗族侗族乡上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项目。

3.精心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将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保护、提升、传播民族文化的契机,努力做到民族文化既贴合民族村寨的人文环境,又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民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2015年,城步大寨村的“六·六山歌节”这一传统民族节庆一跃跻身湖南四大民族节庆行列,直逼国家级水准,成为我市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绥宁的“四·八姑娘节”、隆回花瑶挑花也渐渐声名远扬,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突出发展,着力壮大民族经济

1.强化发展基础。大力实施村组公路硬化拓宽、安饮工程、农村电网改造、改房改厨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达到“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车子进得来”的目标。

2.强化发展特色。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依托资源优势,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中药材、反季节蔬菜、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做到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隆回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确立“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以萝卜为主的高山蔬菜和民族民俗旅游开发”三大支柱产业,2015年种植金银花15000余亩,产值2000余万元;种植高山蔬菜1000余亩,产值300余万元;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3.强化发展稳定。各级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始终将民族团结稳定贯穿于工作中,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广泛开展评选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和谐平安村等各种创建评比活动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同时还积极开展边界民族团结互助活动,特别是城步长安营、汀坪、五团等省际乡镇为促进边界团结稳定,与相邻省临近乡镇开展边界联防联调,积极开展友好往来,及时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关系融洽,互帮互助蔚然成风,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生活和谐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干部和群众两个层面上。从干部层面来讲,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乡镇干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高,甚至存在误解,认为民族特色保护和发展的意义不大,与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不如投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方面,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干劲不足,动力不够。从群众层面上来说,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偏低,村民主动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还普遍存在。有的群众甚至把古民居、古村寨看成贫困落后的象征,想方设法要“除旧迎新”,陆续将民族特色的建筑推倒,改建为钢筋水泥的小洋楼,导致不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物古迹被毁,民族特色建筑和艺术保护难度大。                       

2.资金不足。民族地区多为高寒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卫生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资金缺口巨大,特色村寨建设目前大部分只能依靠民宗部门杯水车薪的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和数量都极为有限。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尤其是特色民居建筑和民族古建筑的修旧如旧及日常维护所需不菲,没有一个稳健的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工作难以开展。

3.规划不够。虽然城步、绥宁部分特色村寨在建设前请专家做了可行性规划,但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对开展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工作前期缺乏高质量的规划。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导致一些地方直接组织村民到一些发展较好的村寨考察学习,回来后就盲目照搬、照抄他人模式,建设规划,资金筹集一个都没有计划,按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谚语就是:叫花子烤蛇吃,烧一节吃一节,“四不像”、“乱建”现象严重;有的村寨没有认真研究制定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导致规划没有贴合村寨实际或者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规划本身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的地方没有专家及相关方面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方案,导致规划和方案不细致、不完整、不严谨,缺乏可操作性。等等。目前,有些村寨新制定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民族传统样式的村寨民居实用性不强,村寨传统文化要素复制较多,古为今用创新不够等等。

4.定位不准。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饮食特色、民俗特色,等等,不一而同,如何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为特色村寨建设注入灵魂,是我们工作的重心。但有的村寨就是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没有深挖自身民族、民俗、民风方面的魅力,不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不管是侗寨、苗寨还是土家寨,建设都是千寨一面,有的甚至在苗族地区建起一座座侗族桥、楼;有的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忽视了对乡土建筑历史价值和民族特色文化价值的保护,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拆除和重建,或无视本来已有的传统特色,不惜破坏已有建筑或传统格局,“生造”出一些所谓的“景点”。大量资金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没有任何特色可言。

5.措施不力。一是执行力度不够。由于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执行力偏低,一些好的政策、项目投放到村这个单元的时候总是有所转向或打折扣。二是方法措施有限。受资金、环境、人力资源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后续保护措施至今没有建立,更多的政策是偏向发展而非保护。三是民族文化尤其是宝贵的非遗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险,非遗传承人普遍老龄化,受多种因素制约,青年人传承民族非遗文化是凤毛麟角,地方各级缺乏长效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步调。各级各部门要从发展民族经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奔小康的战略高度,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上下发力,合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开发与保护。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党委、政府。因此,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战略眼光,制订具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保护措施,在搞好规划的同时,予以逐步建设,并且要防止在经济开发过程中破坏这些特色村寨。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对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他们自觉保护村寨和民族文化的意识,只有干群齐心,才能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

2.深入调查,找准定位。全面深入开展调研摸底,做到情况明,底子清,施策准。一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各村寨要因地制宜地根据村寨的民族特点、文化特征、经济类型、市场环境、村寨建筑来确立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二要突出彰显村寨特色。村寨特色是村寨的生命和魅力所在,“青山、绿水、乡愁”彰显的就是这个道理。村寨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保持村寨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千寨一色。三要明确重点任务。根据少数民族村寨的具体情况,确定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对处于旅游区内的特色村寨建设要以保护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为目标;对不适宜发展旅游或者暂时发展旅游有困难的古老村寨则以保护青山、绿水、民俗文化为目标;对新居群落建设则以增添民族元素、展示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美化环境为目标。

3.规划先行,一抓到底。科学的规划和方案是做好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分层级制定好规划。特别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突出村寨特色优势,明确村寨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具体路径、推进步骤、资金筹措、措施保护等。当科学全面的规划制定好后,必须严格按规划实施,一张蓝图,一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能草率行事做表面文章。

4.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要从各方面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特别是对资金短缺的问题,各地可因地制宜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要动员各部门想方设法参与到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来,尤其是对当前农村危房户的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建设,各地区规划建设时可考虑加入民族特色元素。同时,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村寨建设,尝试建立社会融资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使社会力量更多地主动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也可依据各地民族资源优势,大力引进资金发展特色旅游业。

5.加强保护,确保特色。要保护村寨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以及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风貌,增强村民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把民族文化融于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特色村寨古朴纯真的民族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一方面要出台政策。对民族文化、民族节庆、特色产业、古民居、特色饮食、苗医苗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护,明确保护范围,丰富保护举措,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另一方面,要建立保护开发审核验收评价机制。对纳入保护建设范围的,要建立目录清单,制定任务表,建立申报、审批制度,项目实施后,建立专家验收和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成效大小。每年开展一次评比互学活动,互相促进,确保特色。

作者系邵阳市民宗委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月刊《研究与决策》2017年第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