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首次提出“三增”目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这“三增”,是顺应和体现农村发展趋势、农业经济规律和农民实际呼声的最新工作定位,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目标。本文着重围绕“农村增绿”谈一些学习体会和建议。
一、“农村增绿”意义非凡
以前我们在“三农”工作中常讲农民增收、农业稳定、农村繁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村增绿,是一个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新提法、新要求。笔者初步理解,强调农村增绿,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理论意义上说,中央一号文件新提“农村增绿”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包括绿色发展)的具体贯彻和实际运用,也可以说是对绿色发展理论、绿色文明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对增进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绿色发展的理论共识,对于新常态大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进而坚定贯彻中央关于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自觉,有着推动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从实践意义上说,中央一号文件新提“农村增绿”,必将引领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文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体讲有四个方面意义:一是经济意义。“农村增绿”要求我们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并促进农村工业、服务业更加重视创新驱动,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综合效益。二是生态意义。“农村增绿”要求我们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更加重视环境整治,大搞植树绿化,这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是直接的推动。鉴于我国农村辽阔的国情,农村增绿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三是政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农村增绿的过程,就是改善人民福祉的过程,就是完善制度的过程,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四是社会意义。农村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有利于农村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低碳社会、文明城市的创建。
二、“农村增绿”内涵丰富
绿色,是现代文明的底色,是安全、健康、和谐、美丽的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增绿”不是单纯的生产绿色食品、维护绿色环境,而是涉及农村发展各领域,涵盖绿色文明诸要素。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来解读,着眼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诠释,从而系统而完整地理解,全面而协调地推进,使广大农村尽快地绿起来、靓起来、富起来。
农村增绿,包含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的绿色发展,要求我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实行清洁生产,坚持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绿色经济的比重。社会系统的绿色发展要求我们推动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增加绿色福利,促进共同富裕和公平发展。自然系统的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对生态系统也要给予伦理关怀,通过生态修复、生态规划、生态保护等举措,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生态盈余。也就是说,农村增绿对生产、生活、生态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力。
农村增绿,涉及物质、文化、制度层面。农村增绿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包括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产品的安全和健康等等,而且体现在文化层面,包括确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知等等,也体现在制度层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统筹兼顾,协同发力,全面推动农村增绿进程。
农村增绿,涵盖地上、地面、地下空间。农村包括集镇、社区、村庄,其自然生态资本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包括阳光、空气、山河、矿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因此,农村增绿要着眼于整个自然空间,地上部分要治理空气污染,正视雾霾问题,地面部分要严格保护耕地、山河和节约资源,地下部分也要注意改良土壤、合理开发矿藏等,也就是说要全方位、立体式地绿化农村、优化环境。
三、“农村增绿”贵在实干
如前所述,农村增绿内涵丰富,工作量大。在明确重大意义、任务要求的同时,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认真学习,迅速行动,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把农村增绿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增绿的过程中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农村增绿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减少了、污染了,农村农村绿色发展的基础就削弱了。因此,要严格保护国土资源,特别是耕地,要优化农村发展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杜绝乱征滥用现象,力求占补平衡,并重视土壤的污染防治,提高土地质量。
二是生产绿色产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涉及城乡千家万户,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是农村的神圣责任。“农村增绿”要以绿色生产为重点,重视改良品种,推动科技创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争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为城乡人民提供放心食品。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当前农村污染主要有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要综合采取教育、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约减排,实行清洁生产,切实把工业污染降下来,并推广标准化生产,严格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施用,防治土壤污染。重视农村河道的清淤、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村庄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大搞植树绿化,通过多年努力,使农村重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风光。
四是倡导绿色生活。坚持以绿色动能促进经济的绿色增长和社会的绿色发展,进而建立和健全农村的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流通体系、绿色分配体系、绿色消费体系,使社会的各领域活跃绿色基因,体现绿色文明。特别是注意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采用环保产品,提倡低碳方式,促进绿色消费。
五是健全制度体系。农村增绿需要制度支撑。在农村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合理规划并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内,确保生态功能不弱化、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善各项经济政策,激励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调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利益。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并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问责制度。
作者:江苏常熟市政协原副主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