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山市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精神,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近年来,黄山市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村落申报认定工作。目前,黄山市已通过了一、二、三、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共92个,位居全国同类市第5名,占全国总数2.21%,正在进行的第五批申报的有近300个。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宣传、项目实施建设、产业发展培育……等保护发展阶段性重要工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因其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意义而著称于世,作为徽州文化支撑性载体的传统村落当应与之相呼应、相匹配、相协同,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古徽州几千年文明史,是古徽州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时空文化状态下造就出来的物质实体,它表现出三大性征:实用性——功能适用要素;环境性——自然生态要素;象征性——精神文化要素。并形成特有的徽派建筑哲学理念: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最本质、最直接的联系空间。它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事实表明:至今,黄山市仍然有许多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文化尚未被发现、调查、挂牌、保护。许多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仍然在毁损或逐步衰落……
我认为,黄山市应从全国性、战略性、区域性的格局高度全面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
一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需要。
黄山市徽派传统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历史资源要素和核心支撑载体,更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形象标志,是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和舞台,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立足的根基。全面发现、调查、保护是对黄山市传统村落一次家底排查和检阅,更是对徽州文化的整理归纳、基因谱系的巡查。
二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需要。
徽派传统村落是徽州文化赖以表达、生存、发展的资源性战略平台,是培育文化自尊、自强、自立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完善补充和区域文化竞争力及多样性保护的抓手,更是建立和谐社会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精神家园。全面保护就是从“打基础、保核心、立长远”的创新性战略思维,促进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三是彰显城乡地域风貌特色的需要。
徽派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理念,其价值属性、体型结构和社会结构及其生态价值表达出强烈地域形象驱动和内在的“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统一特征,亦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其视觉吸引力对城乡空间形象塑造的主题诉求极具“黄山品牌”价值,对城市品格和精神的形成具有顶层显性意义。
四是新常态下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当前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传统村落作为一种优秀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价值的有形资源,因其内涵和外延的独特性、唯一性、特色性,充分表达了人的自然空间属性、人与自然和谐需求。它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一种现代人类深刻失落的而今又努力追寻的历史记忆和梦中乡愁,这种传统村落形态已极具转化或活化成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资本。主要体现再对自然、对传统、对文化的理性回归上,社会有效需求越来越多,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体验养生、追根问祖、修学观光、文物博览、影视传媒……等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五是统筹新型城乡关系的需要。
全面保护传统村落,空前地提升了全民自觉保护意识,极大地改善了村落公共基础设施,有效地保护文化遗存,并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及国家级徽州文化保护示范区内在地统一吻合。并因之全面激活了乡村经济再生,催生了传统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本、农民主体参与,围绕传统村落发展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乡村空间功能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农民就业、创业、宜业、返乡的热情高涨。创造了农民致富途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图景日益显现,一个“传统村落+……”的局面正在形成。
基于以上思考,为全面加强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建议:
一.开展全面普查建档行动。
结合黄山市正在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工作,加大抢救性普查力度,开展全面普查、深入调查登记,规范建档立案,由主管部门牵头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全市传统村落管理信息平台。
二.建立分级名录保护层次。
健全完善全市传统村落名录保护级次及机制,参照国家传统村落认定标准,加快省、市、县标准的分级认定、分类保护、相互联系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层次。加强各层次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保护标准及办法指导的工作。
三.实施规划编制全覆盖。
全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快保护控制力度,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危房改造等规划设计,推进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农房等全方位规划设计工作,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
四.促进传统村落产业发展。
发挥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全域旅游、农业休闲、乡村体验、户外运动等新兴生活趋势发展业态。利用“互联网+传统村落+……”引导村民致富,激发传统村落生命力。
五.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建议出台《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
(二)法规保障。严格执行乡村建设机制许可,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订工作,加快市、县级传统村落保护标准指引意见的制定,增强保护刚性力度。
(三)资金保障。建议今年重点排定一些传统村落,市财政整合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当前第五批开展的传统村落调查申报、规划设计、农房设计全覆盖的工作。
(四)技术保障。抓紧出台《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技术指南》,成立市级专家委员会,专家领衔,分层次、分片区指导,负责提供政策咨询、保护建议、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发挥技艺型、文化型、有影响力专家的作用。
作者系黄山市城建勘察设计院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黄山城建设计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