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解决目前农业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农”工作的主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新时期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良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农村基本盘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好。农业调整结构迈出新步伐。去年,我市调整了3万亩水田发展经济作物,发展了优质稻442万亩,占比超过50%;优化了果蔬和养殖业,特色水果和特色养殖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创建了15个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产值达947亿元,同比增长23%,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营业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15%;农产品电商交易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50%以上。提升综合产能取得新进展。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产业园建设、粮食生产专项投入等重大项目投资18.9亿元;61个农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56亿元。统筹城乡发展开创新局面。美丽乡村建设全省领先,农村环境和卫生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03元,高出全省平均3673元。推进农村改革增添新动能。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新增1.2万个种养大户、982个家庭农场、817个合作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涉农贷款余额达555.54亿元,同比增长8.3%;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村级集体经济开始启动发展。
二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14个一号文件关注“三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上来,落实到政策制度、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的各个方面。
三是农业农村的基础越来越扎实。尤其是农业技术装备、抗风险能力、农业环境整治等方面均得到加强。
四是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随着老百姓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给农业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消费的新热点不断涌现,农业的功能由过去的产品需求向服务需求拓展。
五是农业农村的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融合步伐加快,“三农”工作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是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新时期、新常态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当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导致农业增效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收支撑能力下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生产环节来看,主要存在“四高”问题,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污染、高风险;从供给环节来看,主要存在“四低”问题,即低产出、低品质、低效率、低效益;从结构端来看,主要存在“四性”问题,即供给的残缺性、业态的同质性、市场的脆弱性、发展的保守性;从要素配置来看,主要存在“四难”问题,即融资难、保险难、用地难、用工难;从生产关系来看,主要存在“四化”问题,即城乡二元化、农业兼业化、农地碎片化、农民老龄化。要解决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必须推动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把握好两个核心:一个是全产业链条的变革。农产品的种养、加工、销售、流通和消费都有相对应的供给端,必需通过全产业链条上的变革,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品牌、品味,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的需求。另一个是全产业领域的变革,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服务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由求温饱向求环保,由重生产向重生态,由食品消费需求向绿色服务消费需求转变,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是提质增效
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推动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让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让创新驱动、精准农业、绿色发展得以实现,让农业的优势得以发挥、特色得以凸显,品牌得以打响,增加优质绿色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实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效益富农的目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培育集约发展新动能。要树立大食品、大农业、大粮食观念,按照“稳粮、提养、优经、扩饲”的思路,把农业结构调好、调优、调顺。尤其要稳定粮食的产能、产量,大力发展优质稻;要以提高种植效益为中心,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要提质养殖业,大力发展健康养殖、特色养殖。
(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按照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的要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要把耕地利用的强度适度降下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划定好永久性基本农田;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今后所有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农业项目必须开展“三品一标”创建。要把农产品品牌创建好,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扶持、社会支持的方式,全面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千方百计打好品牌创建战。
(三)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融合发展新动能。要实施好“十百千万”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使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今年要重点培育十个领军型龙头企业,每个县市区要选出一个进行重点培育,产值目标在5个亿以上;要围绕建设100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创建目标,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要围绕创建1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从过去的数量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要培育10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建标准化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园。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市里建好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各县市区都要建设一批种养加一体、贸工农结合、产供销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还要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
(四)激活农业要素配置,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要着力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今年要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建设好流转平台和服务中心,让土地资源成资产、变资本。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试点。要探索农业资金专项支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工作就是要实现群众热切期盼改善生活、提高收入水平的愿望,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供给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一)稳定传统的增收方式。主要是稳定家庭种养经营收入、务工收入等,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二)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周农书记提出,要不折不扣完成省里下达和市里确定的民生实事任务,特别是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确保今年8.5万贫困人口脱贫,1.9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祁东县“摘帽”。市委、市政府对在脱贫攻坚中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的,要严格问责;对敷衍塞责、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要严惩不贷;对敢在群众救命钱上动心眼、下黑手的,绝不放过。今年扶贫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扶贫任务必须分解到单位、到基层、扶真贫、真扶贫。要切实把扶贫的短板补起来。一是产业扶贫。这是农业部门的主责,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子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抓手并进行造册,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中可查询,对扶持比较多的新型主体给予资金项目支持。二是金融扶贫,要据实完成4.6亿扶贫小额信贷任务,并且要进入信息库可查询并公示。三是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要出台专门文件,抓出成效。要做实“一户一策”,特别是针对面上70%的贫困户,每一位贫困户必须有一名干部联系,要求有资金、有项目帮扶。其他扶贫举措都要抓好贯彻落实。
(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市县两级要分别建设雨母山、横江、茶山坳、萱洲四大核心示范片,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面上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电改到村、光纤入户、公路到组、环境整治到每个角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要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试点,发动千家万户开展文明创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作者系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委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衡阳通讯杂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