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奢望”到享受
——关于县域文化之一
改革开放前的“普贫”年代的乡村,不仅经济生活贫困,文化生活也贫困。笔者回想起幼小时在农村那段岁月的文化生活,记忆犹新的就是电影、川剧、花灯。村子里一年一次的院坝电影,还是县电影队来放映的;一年一次的川剧不仅是县川剧团来演的,而且还只能跑到公社(现在的乡)去看;再就是过年时看耍花灯,那是民间业余艺员演的。除此之外,就是妈妈的故事,亲朋戚友的小人儿书(连环画)。细细想来,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经济、文化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和这之前的印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乡村文化属于县域文化范畴,它的巨变也体现了县域文化的演绎轨迹。
一是重视性。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严格来说,县域文化就是一种政治文化。改革开放初、中期,强化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少地方忽视了对县域文化的应有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县域文化开始引起各级党委政府较大程度的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各级党委政府对县域文化的重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县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强了对县域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加了对县域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不少地方还制定和完善了扶持县域文化建设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投入扶持政策,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阵地性。回想当年笔者所在的县城就一个新华书店、一个文化馆、一个川剧院、一个电影院、一个广播站、一个体育场、一个印刷厂的“七个一”的文化阵地;那时的乡村,只是乡有广播站,户有喇叭箱而已。而今,县域文化阵地比比皆是。在县城,国有民营的文化阵地,譬如露天广场、公园影院、馆院书城,新颖别致。在乡村,乡镇文化站、社区和 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阵地,以及电视机、影碟机、广播喇叭及其他文化设施,更是蓬勃发展。通过组建民间乐队、民间艺术团等经营实体,开展乡村歌舞、民俗风情等表演活动,发展起了具有乡土气息的休闲文化、传统节日文化。
三是丰富性。改革开放前的县域文化,其内容、形式都比较单调,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看场电影即是一种“奢望”。而今的县域文化,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多彩。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县域文化从内容上说,历史文物资源、名人资源、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宗教和建筑文化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文学艺术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人文旅游文化资源等等,都得到较好开发利用。同时,文学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服务行业改革等也取得新进展。从形式上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明显,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譬如群众性广场舞不仅县城即便在一些大的镇乡也是格外引人注目。
四是产业性。不少地方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或正在逐渐突破原有体制障碍,并伴随农村改革推进通过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力量。譬如井冈山、延安、遵义、巴中等的一些革命老区县,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四川藏区的九寨沟等县的人文生态文化产业的形成,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地处川东北的通江县,是川陕苏区的首府所在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围绕县域红色文化这条主线,修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设王坪新村,打造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五是享受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是用来享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旺。不仅县城居民就是乡村居民投入在文化娱乐和提高文化修养方面的开支,也是越来越多。县域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的发展,让县域城乡居民在寻常生活中得到了优美文化的熏陶。特别可喜的是,笔者在一些县城乡村看到,县域文化建设使得乡村干部树立起了“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新理念,优化了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创新发展当地经济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些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干劲令人感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社会经济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