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在强调要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他用了一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词:“绣花”。他说,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对象虽然是四川,却对全局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绣花”也称“刺绣”又名“针绣”。下“绣花”功夫于精准扶贫,要求我们把工作抓准、做细。目前,贫困的特点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所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那么,精准扶贫之“花”如何“绣”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作的必答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网上已有许多精准扶贫“绣花”的解读与体会,但触及根本的解读与体会则较罕见。精准扶贫内涵丰富,从问题导向入手,如果必须分个轻重缓急、先后有序,抓住抽薪止沸的一条是什么?那非精确识别解决“扶持谁”莫属。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精确识别有两个层面,一是数据采集,一是数据录入。采集是前提,录入是结果。然而,不幸的是一些地方本末倒置,大把精力花在了录入上。更由于指标多,系统多且成熟不多,扶贫对象从上到下分指标等,由此,“富者入围,穷者掉榜”现象在所难免。
绣好扶贫之花,必须精确识别扶贫对象。这个对象既包括贫困人口也包括贫困区域——贫困村。“马山事件”后,各地开展“回头看”,但是“回头看”人口“走过场”的还是不少,而对贫困村打心眼就既没“回头”也没“看”。“富村入围,穷村掉榜”并非“个案”。
无疑,精准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对象不够精准所带来的系列问题,也牵发了不少矛盾和不稳因素。特别是政策越来越向建档村、立卡户“扎堆”,对象不准既导致新的不公,更有悖于全面小康不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困难人口之目标要求。
古语云,“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事已至此,采取果断的行动使其对象精准,已经时不我待了。
首先,必得开展“回头看”。从国家“十三五”规划到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央都在强调扶贫对象的“动态调整”,必须不折不扣落实这一决策,开展“回头看”,再识别,更精准。对那些不属于精准扶贫对象只是通过扶贫获得好处的村子和人口,一律清除出去;对那些确实贫困的村户而又没有“入围”的,让其进入。
其次,实行系统“整合化”。目前,只应该保留并完善国务院扶贫办分配给各地的精准扶贫子系统,各地名目繁多的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应一律予以取消停用。以此,让精准扶贫真正“向基层聚焦聚力”,坚决纠正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填表,就是精准应付的现象。
第三,转变方法强保障。精准扶贫,数据不精准,一切都不精准。而数据精准又缘于采集精准、进而又缘于标准严格、力量集中。要转变方式,坚决制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明确标准,强化培训,真正“聚焦聚力”于基层,时间服从质量,为其“回头看”提供保障。
第四,转向良心式扶贫。绣花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耐心、细心、匠心和爱心,只有倾情付出,才能绣出精美艳丽的花朵。同理,扶贫也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式的功利扶贫过了头,起了负作用。要由功利扶贫转向良心扶贫。良心扶贫是扶贫人的底线,必须坚守。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移民局项目中心主任)
工作单位: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项目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