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西流:“谷贱伤农”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 作者:张西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0 录入:吴玲香 ]

3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列为2017年农业工作重点。自2014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临储收购政策进行调整,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开始下滑,一度出现国内国外粮价倒挂现象。那么,谷贱伤农究竟应如何解决呢?(37日《新京报》)

在我国粮食还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农民种粮食,是地方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多个粮食主产区,均出现了谷贱伤农现象,种粮效益普遍下滑,有的地方甚至亏损严重。特别是,一边是粮食生产供不应求,一边却是各地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加之城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演变成了农业非粮化,再次敲响了粮食安全警钟。

汗洒一亩田,年赚七块五,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几年前描述的一种景况,正是当前农村种粮农民的真实写照。然而,如今在一些粮食主产区,不但连年赚七块五都做不到,反而还要赔钱。试想,当种地不能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时,让他们如何在田间体面劳动?可见,谷贱伤农已严重损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反而是那些留守的老弱病残群体。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现象,在各地相当普遍,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但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近年来,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中,由于大豆进口量增势迅猛,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红线。鉴于此,我国已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并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可见,要想顺利实施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粮食主产区持续发展粮食生产;而破解粮食主产区谷贱伤农困局,将成为国家和地方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已列为2017年农业工作重点。因此,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考虑,尽快制定实施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并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尽快摆脱粮食生产谷贱伤农的现状,通过政策指引、制度拟定、规划布局、智力支持等方式作出部署,对项目、资金、措施等做出制度安排。特别是,国家应制定更直接、更优惠、更实在的三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种粮成本,感召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农民回乡种粮,科学致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多彩贵州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