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列为2017年农业工作重点。自2014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临储收购政策进行调整,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开始下滑,一度出现国内国外粮价倒挂现象。那么,谷贱伤农究竟应如何解决呢?(3月7日《新京报》)
在我国粮食还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农民种粮食,是地方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多个粮食主产区,均出现了“谷贱伤农”现象,种粮效益普遍下滑,有的地方甚至亏损严重。特别是,一边是粮食生产供不应求,一边却是各地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加之城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演变成了农业“非粮化”,再次敲响了粮食安全警钟。
“汗洒一亩田,年赚七块五”,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几年前描述的一种景况,正是当前农村种粮农民的真实写照。然而,如今在一些粮食主产区,不但连“年赚七块五”都做不到,反而还要赔钱。试想,当种地不能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时,让他们如何在田间体面劳动?可见,“谷贱伤农”已严重损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反而是那些留守的老弱病残群体。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现象,在各地相当普遍,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但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近年来,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中,由于大豆进口量增势迅猛,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红线。鉴于此,我国已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并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可见,要想顺利实施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粮食主产区持续发展粮食生产;而破解粮食主产区“谷贱伤农”困局,将成为国家和地方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已列为2017年农业工作重点。因此,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考虑,尽快制定实施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并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尽快摆脱粮食生产“谷贱伤农”的现状,通过政策指引、制度拟定、规划布局、智力支持等方式作出部署,对项目、资金、措施等做出制度安排。特别是,国家应制定更直接、更优惠、更实在的“三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种粮成本,感召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农民回乡种粮,科学致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多彩贵州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