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重要位置,指出“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通过产业链价值链重塑,把农业从过去的单纯数量型生产逐步向提升质量转变。通过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不管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涉农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都需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与新引擎,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胡鞍钢(2016)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1]。对于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保供给,调内部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供给质量的提升无疑是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Solow)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由于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最终都会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的困境,各国政府也因此越来越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大多处在边远欠发达地区,毫无疑问,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农业在当地的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产业形态由第一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尤其是在以科技创新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下,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得以改善,一是农业经济总量由主要来源于涉农的第一第二产业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二是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与效率得到明显增强。民族地区政府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使用现代工业的农业装备制造,引导农民应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促使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有较大提高。
然而,尽管农业在民族地区农村占据主要位置,但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对农业发展的需求仍然显得滞后。主要表现在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我国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投入与工业科技投入相比,农业科技创新仍然面临着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比重仍然不足,民族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缺失,“产学研”机构数量仍然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涉农人员学历综合素质不高,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无法真正落地。这无法进一步为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提供动力支撑。对此,针对阻碍农业科技创新的难题,民族地区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与成果推广应用,从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创新与保障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农村人才培育等方面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民族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整体转化,从而为民族地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动能与新的引擎。从根本上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中央政府和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对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保证民族地区农业科技研究资金的相对充足。地方政府与农业部门要合理分配农业科技投入资金,通过建立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科技研究专项基金,对农业装备、农业技术加强研发资助力度。地方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要发挥好监督保障的作用。在投入方面要根据民族地区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特色涉农产业链的发展需要选取应用价值高易于推广的项目加以立项研究开发,立足于农业产业的发展,以理论应用与产业成长为导向;在产出保障方面要做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的中期检查与后期评估工作,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对于承接项目方进行客观评价,同时,民族地区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对科研机构应该建立差别化的考核机制,发挥制度约束的作用,并激励农业科技科研人员的创新。以便于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的跟踪与后续发展。
第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保障机制。一方面,应着力深化民族地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的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资源整合平台。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整合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研究的科研机构、高校与涉农企业三者的资源,建立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攻关研发,涉农企业协同介入与应用推广协同创新机制。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等平台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政府应该积极利用本地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力量,探索服务于本地农业重点产业区与农业薄弱区的对口支持、支援的工程体系,更好的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同时,加大对科技研究平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法律层面上为农业科技研究者免去后顾之忧。
第三;改善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体系。科技成果的推广对于农业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要避免出现研发不易,推广更难的现象。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该以民族地区政府为主导,以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为主体,以农村科技基层组织为落脚点的三位一体型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尤其是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与知识的更新与升级,把实用的成果推广到农村基层,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为农民科技服务的质量。
第四;加大对民族地区涉农产业人员、基层农业组织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涉农产业人员、基层农业组织农民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落地推广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政府应该着力于培养基层农业组织科技干部,提升基层农业组织的农业科技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符合民族农业产业特色的农村科技培训中心。与此同时,要积极出台鼓励措施促进涉农技术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产业链范围内的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最后,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业薄弱区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创造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阳镇,男,湖南隆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