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马牧青等:旅游生活化开启乡村旅居模式

[ 作者:马牧青 杜泓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04 更新时间:2017-01-16 录入:实习编辑 ]

我不理解的是,对于景区,为什么要整齐划一推行标准化?休闲旅游时代下,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为什么不是个性化的景区配置?有些景区是可以的,有些就未必;有些标准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有些环节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在这里,我不仅专指软件性的服务,而是主指硬件化的设施。

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诉求不同,休闲度假者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以体验原居住环境所没有的异质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旅游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休闲成为常态,旅游就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当乡村旅游成为时尚,乡村旅居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未来必定走向乡村旅居时代。

一、休闲时代的旅游者追逐个性化,标准化的东西令人生厌

现代人做事易流入标准化的滥觞,标准化的表现方式就是统一化、规范化、制式化,这原本是法治社会的通病,说到底是管理者的一柄权杖。如管理部门对于旅游景区,它需要这样一个东西去度量、约束和规范,说得冠冕堂皇点,是为了服务质量。

但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除了景区必备的基本的标准化范式,对于整个旅游活动,真的就需要这种全方位的标准化服务吗?

不尽然。现代旅游已开启休闲度假模式,休闲度假必须给人以自由空间,使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得到最大的释放,其诉求便是差异化、人本化、异质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游客喜欢有个性化气质的旅游地,异质化的旅游体验永远是最高追求,这与旅游景观价值的排他性、垄断性、唯一性是一脉相通的。但对于旅游主体与客体、管理与服务,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旅游生活化不再满足于大众化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的旅游经历,通过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获得愉悦。这是一种旅居,而不再是简单的旅游,如果说宾馆是解决旅游住的问题,那么当下流行的民宿是较为接近旅居的一种业态,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应该是乡村旅居思潮的生动案例。但还是没有完全融入原住民的生活。

从旅行到旅游,是从小众到大众的进步;而从旅游到旅居,则是从大众到小众的回归。只不过,这种回归是高端的、闲适的和更加个性化的,有时甚至是特殊定制的。这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

有谁会说,在乡村栅栏上爬满牵牛花的农家小院里,懒坐在带着苔痕的、小狗小猫环伺的石桌旁,享受用干柴和发黑的铁锅炒制、用带着老茧的双手捧上的香椿炒鸡蛋,就没有一种温情的生活感受?这种亲情化的服务和生活化的体验,需要有一个标准吗?如果有服务员穿着制式的衣服,用生硬僵化的语言、笑容和动作服务,我是不喜欢的。在这种特定氛围下,我宁愿看到乡民淳朴、憨直的表情和乡俗。

现在国家已经重新提倡工匠精神,因其产品是恒久的、永续的。但我不理解的是,对于景区,为什么要整齐划一推行标准化?休闲旅游时代下,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为什么不是个性化的景区配置?有些景区是可以的,有些就未必;有些标准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有些环节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在这里,我不仅专指软件性的服务,而是主指硬件化的设施。

我不反对试验区,但对示范区不太感冒,对于旅游景区,都去推行什么林林总总的标准,到头来,有可能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千城一面!当下的千景一面已然形成,千镇一面、千村一面还会远吗?

先是造城,这就不用说了,现实摆在那儿,我都不情愿说,大家肯定也不情愿听。

随后是造小镇,南方水镇是自然形成、原汁原味的,但在北方撒泡尿都想称之为“湖”。干旱地区,真就会可以建成天人合一、具有水乡风韵的水镇吗?是的,北京古北水镇是个成功案例,但有人头脑发热,曾想在全国复制,甚至连锁。简直荒唐!离开北京这个有2000万人口、拥挤不堪、雾霾深重、压力山大的都市,建一个试试!

特色小镇是个好东西,特色小镇是个筐,大家什么都想往里装。既然冠之以“特色”,当然说明我们的决策者已经警觉到这一特色不特的问题,但到底如何规划?大家一直在摸索,也一直在规划着。至于如何实施,我们当拭目以待!

现在轮到乡村了,当乡村都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时候,我们逛了这个村,还想去下一个“店”吗?

全国都在搞旅游,县县搞,全域搞,但旅游真的适合每一个县的每一个角落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场运动走向另一场运动,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改不了的臭毛病,有钱了就任性!但当整个社会都任性的时候,危害性就大了,“文革”就是个反例,足以让我们警醒100年!

二、乡村与城市功能性不同,乡村旅游的确切定义应是乡村旅居

休闲旅游是一种旅游化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的生活化特征更为明显。

乡村作为迥异于都市的悠闲、宁静、生态、传统的自然文化环境,承载着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是新的耕读生活栖息地,是未来城乡人共同的家园,因此,乡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其它产业区,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命质量。

从城到镇、到乡、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强化;生产功能本来就弱,但现在有强化的态势,今后应逐步弱化才对,这是社会进步、人类觉醒的必然结果,欧美的乡村发展已经证明,其庄园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责任,劳动力应在城里从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乡村,那是养心、养生、养老的地方。

乡村对于都市人来说,是一种纯粹的闲居生活,而非填满商业欲望、熙熙攘攘的旅游活动。这样说来,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不准确的,这既是旅游发展初级阶段观光概念的固化,又是受到了当前旅游主导产业形势下,要政绩、走形式、重利益的劣风影响。政府可以跟风,但企业要看远,农民更要擦亮眼睛。事实上,乡村哪有那么多的风景,好的风景早已圈起来成为景区,有的只是生活体验,聊慰乡愁罢了。投机者只顾眼前,与民争利,只有对乡村心存敬畏者,才能立足长远,把“乡愁”文火慢炖,煲得馥郁喷香,恒久弥远。

对于乡村旅游,我宁愿说成是乡村旅居。我明白,这个观点是小众的,但我希望为大众所接受,起码一些有乡村情怀的人已经接受了。因为这个观念如果端正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方向。

参考文献: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古村生命密码解读与乡村设计新哲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化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