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冯德利:以新乡贤带动乡风文明

[ 作者:冯德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30 录入:实习编辑 ]

安徽省巢湖市创新载体培育乡贤文化,通过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乡风民风的文明化进程。截至目前,已经有15个村,2个社区初步完成了各项工作,共评选出937名乡贤。(《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

以乡贤带动和维系乡村社会的乡风民风,可谓老调新弹,旧瓶装新酒。然而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潮之后的今天,重提乡贤文化并非一种多余。当下,乡村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还有人口流动带来的乡村空心现象不断加剧,加之人口日益老龄化,乡村的文化建设和乡风民风正面临着重构和何去何从的抉择关口。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巢湖市着力培育新乡贤,以文化重构带动乡风民风的好转,不失为一种建设性的尝试,也是广大乡村以新乡贤为引领,擦亮乡风民风的一面镜子。

乡贤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传承基础,以培育乡贤带动文明新风,不仅必要,更为可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历来有着皇权不过县的传统,对于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乡村社会,治理和维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不可谓不庞杂。然而数千年来的事实证明,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与扎根于民间的乡贤治理体系密不可分。在法律不健全、科技不发达、信息不对称的漫长时代,散落于广大民间的乡贤构成乡村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现象。那时,但凡有争讼、教育、救济等事务,少数乡贤的领头羊作用凸显无遗。

时至今日,与过去的乡贤传统相比,可能今天的新乡贤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上不及前人,但在文化传承及引领示范的根本属性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在新乡贤眼里,服务群众是一种境界,与熟悉的村民共同维系熟人社会的文化根基,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修复曾被破坏的乡风民风,引领健康的生活风尚等过程中,新乡贤就是一面旗帜。

培育新乡贤,是新时期弘扬文明新风的抓手。当下乡村,所面临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基于经济形态而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变化。随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进城,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日益明显。要留住乡村的精神,必须从文化入手,从重塑人文精神入手。要有一些新乡贤们带领建设和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让阅读、艺术回归乡村,让教育新风扎根故土,让新生代的孩子在乡村依然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的成果。

培育新乡贤,是重构乡村熟人社会的文化依托。乡贤来自于乡村,来自于群众当中,最熟悉乡村社会的文化底蕴,最了解乡村的人文环境。针对乡村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培育新乡贤,引领示范契合现代理念的新乡风民风,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更是让中华文明落地生根的价值回归。

(作者:安徽文明网评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安徽文明网 2016-12-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