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丁勇成:耕地资源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 作者:丁勇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3 录入:实习编辑 ]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研究观察所所长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曾刊登一文并惊呼: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文中强调中国人口众多,但是耕地资源有限,随着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耕地被占用,因此粮食安全成为问题。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会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冲击世界经济。

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耕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流失和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对地球表层生态危害严重。近20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是全球变化最为突出的,这无疑是影响我国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耕地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构成中,耕地资源数量十分有限,尤其是优质的耕地资源更为稀少,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问题严重,已接近国家规定的“18亿亩红线”。直至2013年底耕地减少的趋势才得以遏制。据2014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耕地13515.85万平方千米,2013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254.7万平方千米,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359.6万平方千米,年内净增加耕地面积4.9万平方千米。因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明显低于世界人均2253.33平方米水平。在我国现有耕地资源中,大约3.33万平方千米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已经不适宜继续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等原因,也不能正常耕种。由此看来,我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亿多平方千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而耕地仅占1/10多一点(领土面积与我国相仿佛的美国,山地约占1/3,耕地占1/5多一点)。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耕地资源与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在耕地资源总数中,能够保证灌溉水源的耕地占总量的大约40%,山区以及丘陵地区所占的百分比例高达66%。

我国的耕地资源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1949~1957年是耕地资源数量增加阶段,到1957年耕地面积累计增加1394.93万平方千米,数量增至历史最高水平。1957~1996年是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阶段,自1958~1996年,耕地面积虽然有几次小幅度的上升,但总趋势为逐年下降。累计下降1636.35万平方千米,年均下降419.6万平方千米。1996~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明显的持续减少趋势,是我国耕地数量比较大的一次滑坡。耕地资源数量从1996年的1303.92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03年的1233.92万平方千米,累计减少664.70万平方千米。

耕地资源的价值

耕地资源对我国来说,不仅仅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民以食为天,地为粮之本”。据测算,耕地提供人类88%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95%以上的肉、蛋、奶是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到轻工业产值的50%~60%。耕地直接或间接为农民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我国国家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目前我国总人口超过13亿,据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农村地区人口数量9.3亿。由此看来,我国耕地承担着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功能,还担负着农民的就业、养老和发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农业和农民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推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业产量都与农业耕地资源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是现阶段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与保护耕地资源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耕地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采取了世界上最为严厉的耕地资源保护政策,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耕地资源不仅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耕地资源锐减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最大隐患。耕地资源的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国家为了生态安全必须实施生态退耕,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政策,大量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转化为园地、林地、牧草地。据统计,1987~2010年期间,以林地、草地为主的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活动是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同期耕地总面积减少的38.29%。1999~2008年是我国实施生态退耕政策的重要阶段,生态退耕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类型。生态退耕短期内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但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退耕对粮食和国家安全不会构成根本性的威胁,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生态退耕政策的持续实施是保障中国整体生态与环境质量不下降的重要举措,可以协调耕地与其环境的依存关系。

198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一个高峰后,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得到提高,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土地经营方式,为追求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将低效益的耕地转化为园地、林果地、鱼塘、设施农业等其他农用地,1979~1996年期间,我国的果园面积增加了近4倍。丰富和改善了城乡居民的食品需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从1997年开始,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数量影响大致为“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过程,2005年以后农业结构调整趋于稳定。在多元化农业发展的趋势下,一定程度的调整是必要的、合理的,客观上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但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危害,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000~2010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20530.46平方千米,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有: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新一轮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驱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以及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城乡与工矿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区域性城镇周边优质的耕地资源被加速占用;此外,农户搬迁,导致耕地搁荒;农民建房,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是单向的,大量非农建设的快速增长和乱战滥用,造成耕地资源数量的锐减,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安全隐患。

(作者:山东大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98期 总第1197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