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回得去的家乡”“记得住的乡愁”,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加紧迫而直接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据新华社报道,住建部将采取抢救性措施遏制传统村落衰败趋势,启动濒危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行动。
从“衰落”到“濒危”,从“保护”到“抢救”,词语的变化,不仅体现出传统村落衰败和损毁在不断加速,也体现出保护正在不断升级,措施将更加强劲有力。这种语境提示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也不是可以慢慢来的事情,而是怎样才能“抢救”、怎样才能“活过来”的问题。
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社会已经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也不缺这样的保护共识。但观念与现实的反差在于,保护意识的提升,并没有阻止很多传统村落日复一日地损坏下去。在很多地方,要么对农村“空心化”无能为力,“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只能任凭“雨打风吹去”;要么把开发当做保护的唯一出路,商业化毫无忌惮地侵蚀和消解文化内核。
这恰恰是“抢救”行动面临的难题。同样是濒危,抢救传统村落和抢救大熊猫的方式必然是有所不同的。传统村落分散全国各地,既不可能统一“圈养”,更不可能“人工繁育”。抢救传统村落必须正视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已经不复存在的背景下,如何既满足村民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又实现村落外在形态与文化内核的共存,守住其内在的精神根脉。
触摸每一个传统村落的古老历史,我们都能明显地感知到,它之所以给人以浓厚的历史魅力,之所以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就在于其中的人本身,在于世世代代作为人的生活场景存在。在古老的岁月里,这些村落并没有专门的保护经费和措施,但生活给了传统延续最好的载体,成为最天然、最持久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的抢救,莫过于激活传统村落的生命力,让它成为一个“活”的存在,而不只是一个干枯的标本,或者一个赚钱的机器。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对于少数文化遗存特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独特、却已经不宜人居的村落,需要专门特别的保护措施,但从全国为数众多的传统村落而言,要将其长久留存下来,还在于延续其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有可持续的经济动力和生活条件,让人们在一个活态的村落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而不仅仅是摄影家镜头中的影像、游客脚下的景点。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