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2007年2月2日,我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了评论文章,题为《邮政储蓄银行能成为乡村银行吗?》,全面分析了邮储银行成立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乃至对整个中国金融体系可能形成的深刻影响,并对邮储银行能否成为一家乡村银行做出了探讨。时光荏苒,一晃儿九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诸多深刻的变化,其市场竞争格局、市场参与主体结构等都今非昔比。邮储银行面临着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市场竞争态势,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批新生力量正在崛起,一些股份制银行甚至国有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布局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村金融领域形成空前紧张的竞争氛围。农村金融体系的丰富性、各市场竞争主体实力的增强,都对邮储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这是近十年前难以想象的事情。在这种竞争环境下,邮储银行应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定好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在体制机制上进行诸多创新,才能应对这样的多元化竞争。
九年来,邮储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有了一些引人瞩目的作为,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力正在与日俱增,其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以及农业产业转型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邮储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优势十分明显:它拥有最完善的基层网点,几乎遍布中国城乡,因而它对中国基层储蓄的动员能力极其强大,其与基层客户的天然连结也极其牢固;邮储银行的平台优势也非常明显,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其人力资本实力、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等都是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比拟的;它拥有比较完备的信息体系,可以比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农村资金需求者的信用状况,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大大降低信贷成本;它有全国自上而下的纵向的分支体系,也拥有网格状的无孔不入的基层体系,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使邮政储蓄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信誉度与农信社不可同日而语。所有这些优势,都是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在农村金融市场大有作为、能够为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作出更大贡献的基本保证。
但是,邮储银行也不得不面对自己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诸多劣势。长期以来邮储体系“只存不贷”,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运营模式给邮储银行带来的遗传基因是非常强大的,其后遗症也非常明显。正因为长期的历史遗传,使邮储银行在资产方的运作能力比较欠缺,贷款经验不足,与农村经济和农村客户的互动明显不足,其渗透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其客户粘合度较低,其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邮储银行在基层的分行以往业务单一,仅仅吸收存款,现在在发放贷款以及进行其他金融业务的人才储备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要,其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金融说到底是一个草根金融,是一个乡土金融,如果一个金融机构没有与草根社会和乡土社会的深刻而密切的互动,没有与农民形成及其牢固的经济联系,那么这个金融机构是很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立足的。当然,这九年中,邮储银行在产品创新、扎根基层、开发农村市场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这一点也必须加以肯定。
我认为,未来邮储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它必将成为也应该成为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核心成员、主力军和生力军。把这个战略定位弄清楚了,其战略格局、发展愿景、企业文化、经营策略也就明晰了。为此,邮储银行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继续加强与农村各类经营主体的业务往来,深耕农村市场,提高自身对农村市场的参与度和粘合度。如果没有较高的参与度和粘合度,那么庞大的网点优势等于零。第二,必须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尤其是结合近年来农村经济发生的若干深刻变化(土地制度、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应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提升邮储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话语权,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和发展空间。第三,必须加强基层的灵活性,要进一步激活基层网点,给基层网点更多的经营独立性和自主权,给它们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决策空间。邮储的优势在于纵向的庞大体系,但是假如过多地强调纵向决策,不给地方和基层分行以一定的自主权,则这个优势又可能转变为劣势,成为束缚邮储银行发展的桎梏。农信社的基层县域机构是一个法人机构,其决策的速度快,机构的扁平化程度高,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效率都比较高。邮储银行要与农信社体系竞争,必须在机构的灵活度和独立性上进一步加强,不要作茧自缚,要减少层级的权力干预,使基层分行有更大的创新空间。第四,要加快建立邮储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凸显自己的品牌特色,彰显自己的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渗透力,在这方面,邮储银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写于2015年)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壹道曙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