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总面积444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98.8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44.8万亩、林地面积407.9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载体、激发农村活力的重要支点来抓,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发展举措,全县发展家庭农场439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市民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坚持行政推动,用规范的管理打造家庭农场。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规范管理的原则,确保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实行严格认定。严格家庭农场申报条件,按照村居鉴证、乡镇审核、县局复核、工商注册的程序,严格家庭农场审批,统一家庭农场命名。规定经营者具有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取得土地经营面积50亩以上、1000亩以下,土地流转集中连片且合同期限达到5年以上,有固定经营场所和与经营规模相匹配的农业机械,做到家庭农场发展实打实。
二是实行政策引导。将家庭农场纳入支农政策扶持范畴予以重点倾斜,按照小型、中型、大型家庭农场每亩分别奖补20元、30元、60元的标准实行财政直接奖补;同时,按照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同样标准,落实秸秆还田、集中育秧等补贴,并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予以倾斜。此外,成立县农业担保公司,为52户家庭农场发放贴息贷款320万元,解决了资金燃眉之急。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年检核查机制,由经管、财政部门年底对家庭农场进行年度检查,经查实已解除土地租赁关系的依法取消家庭农场资格或当年家庭补贴资格。对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家庭农场资格或补贴者,一经查实,取消农场资格,收回非法所得,并列入黑名单,禁止今后申办家庭农场。近两年,共取消家庭农场资格5家。
二、坚持环境优化,用健全的体系服务家庭农场。大力推进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优化流转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明确专人服务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并提供合同签订规范服务。健全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帮助家庭农场调处土地流转纠纷56起,工作经验被农业部以科教片形式列入全国示范教材。同时,加强流转土地租金支付监管,要求一次性或分年度支付。目前,全县家庭农场流转土地面积达到8万亩、涉及1.8万户。
二是优化行政服务。开通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绿色通道,实行注册咨询、受理、核名、登记“四优先”,由专人负责家庭农场咨询、登记注册工作,做到全程指导、限时办结、无偿服务,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320家。同时,建立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联动机制,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优化科技服务。整合农业、农机、畜牧、农教、人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两年来对家庭农场业主开展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培训17批次。建立家庭农场微信、QQ交流群,在线解答生产技术问题。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家庭农场提供农技应用、良种引进、疫病防控、检测检验等“一对一”跟踪服务。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家庭农场拥有量平均超过2台。
三、坚持转型升级,用改革的思路助推家庭农场。重点采取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促进家庭农场提升经营水平,不断做大做强。
一是推进三权分置,为家庭农场确权。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所有权三权分置,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家庭农场的各自权益,防止农村土地纠纷的发生。2014年我县就启动了农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积累试点经验后,2016年登记颁证工作在全县铺开,2017年上半年将全面完成。
二是实施产业融合,为家庭农场助势。积极引导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延伸,向观光、餐饮、休闲等服务业拓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家庭农场实现更多的产业经济效益。如,支持10家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购置加工设备或进行委托加工,包装稻米商品,实行自产自销。郭老头家庭农场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市内开设农产品直销店3家,经济效益增加30%以上。益珊家庭农场在发展果蔬种植的基础上,主打农业生态观光、绿色环保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建成了县内最大的观光型家庭农场,2016年可实现产值800万元。
三是搭建营销平台,为家庭农场扩网。积极搭建市场共享平台,促进县内家庭农场抱团互动、共拓市场。特别是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打造淘实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62家家庭农场通过电商平台累计实现销售额800余万元。爱来家庭农场牵头组织10多家家庭农场组成市场联盟,生产的绿色稻米全部实现订单生产、尽产尽销;商辉家庭农场开通电商、微商平台,推行线上线下直销模式,实现新鲜农产品8小时内配送到户,现已发展网上客户5000多人。
作者:中共桃源县委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