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红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 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 作者:王红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2 录入:实习编辑 ]

北京市探索推进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共赢”模式,是一条共融共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赢脱贫攻坚战,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旅游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还是在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促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都成为全国旅游行业关注、热议与研讨的重要话题。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要求,要深入实施好旅游扶贫工程,但旅游扶贫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为此,北京市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互促共赢的新模式。

2016年,北京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7万美元,远远高于国家划定的贫困标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全力抓好低收入农户、低收入村精准识别工作,各区低收入农户、低收入村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已基本完成。初步统计,共识别出7万余低收入农户、260个低收入村,其中许多是分布在远郊区和山区的传统村落,这为今后的旅游精准帮扶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北京市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上开展先行先试。以延庆枊沟、密云干峪沟与古北水镇为代表,探索形成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开发模式、“政府+企业”开发模式,在全国都具有开创性、示范性。目前正在实施的传统村落改造一本开发建议书、一本地图折页、一个移动式咨询站、一个生态厕所、一个免费WIFI站“五个一”的工程也将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近两年,北京市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三者有机结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在去年召开的北京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讨暨项目推介会上,与会的相关领导、专家和学者指出了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一,有的“空心化”趋势明显;其二,有的因规划跟不上,导致村落保护仍处于自发状态;其三,有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上统筹不够;其四,还有的缺乏保护资金和技术力量,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究其根源,大家普遍认为,农村土地性质和产权是制约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瓶颈”。

在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和土地指标红线的大背景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精神,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模式很有必要,也将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新的实践空间。

当下,北京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旅游整体开发的系统推进阶段。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低收入村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注重把握以下5点:

一是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要遵循市场规律,用好市场的力量,依法稳妥地推进土地变性、确保产权清晰是核心和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投资方的积极性,避免雷声大、雨点小。

二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特别是政策障碍应当先行突破,否则很难获得社会资本和相关机构的青睐,创新合作模式也缺乏动力。

三是应结合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宅基地流转、房地分离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

四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调动他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土地制度怎么改革、支持政策如何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怎样推进,都不能动农民的“奶酪”。

五是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必须传承好北京古都风貌这张“金名片”。

北京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媒体优势。北京市探索推进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共赢”模式,是一条共融共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新路。

作者单位: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旅游报2016年11月2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