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脱贫攻坚为主线,当前的基层工作有序推进,基层群众幸福指数得到大幅度提升。近期,经过多方参与的脱贫验收,部分贫困户和贫困村已经摘掉了“贫帽”。作为一名基层政务工作者,在扶贫事业持续推进过程中,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还没有到想像中的富裕,对《人民日报》数次倡导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认同感。第二个感受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挚“中国梦”的火炬,把执行看得重于一切,真真切切地把关怀送到了每一个掉队者的心里。第三个感受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部分地区有“坐享其成”的消极情绪在局部潜滋暗长。
扶贫,是事关我国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之大事,也是事关2030年能否“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这一人类文明发展之大事。把大事办漂亮,精准实现消灭贫困的崇高目标,既需要付出极具辛劳的艰苦工作,又需要更加突出强调“实践论”和“知行统一”,更要在“携手奔小康”的过程中惩戒沉渣恶俗,奖励勤劳坚持,逐渐渗透针对贫困的价值倾向,拒绝扶贫成为任何人不劳而获的等待,让贫困成为懒惰者的个体之丑,让那些除了孤残病之外的贫困无处藏身,让扶贫成为社会大美,用政府的引导撬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加入到扶贫励志的洪流中来,用良性的温度放大这个全民工程的价值。
当前,扶贫只能坚持雪中送炭的模式,不能走锦上添花的路径。针对深陷贫困的家庭帮扶工作来说,如何坚持好对他们既扶贫又扶志,既个性化施为又维护好社会整体的价值观,这是地方政府必须长期探索的课题。
中国扶贫事业任重道远,必须摒弃“等着别人送小康”思想,杜绝“虚假贫困”和“虚假脱贫”现象。在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过程中,只有持定鼓劲加油送温暖的政务情怀,坚持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守则,才能杜绝局部温暖滋生的虹吸效应,杜绝大面积产生冰寒体验,杜绝惰性在基层群众间的滋生蔓延,营造出你追我赶的创富氛围,构建起勤奋决定一切的恒定价值主线条,用好习惯,好风气主导农村思想文明建设,在后扶贫时代呈现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轮驱动、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来。
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的路径,面对贫困的持续挑战,希望能够从帮扶者和贫困户中产生出更多的时代标杆,他们无疑会成为伟大中国梦新时期的“最可爱的人”。
作者单位:安州区政务服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