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地区贫困人口相对较少,但分布零散,8.9万贫困人口,分布在4063个村庄。致贫原因也较为复杂,如何精准掌控动态信息、时时监测扶贫进度?山东省滨州市探索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平台,精准定位跟踪贫困“散户”、动态管理脱贫项目。(11月29日《人民日报》)
为了让扶贫更精准,山东省滨州市开发手机信息平台,把分布在4063个村庄的8.9万贫困人口“绘制扶贫地图,同步脱贫进度”。这是一项庞大、艰难而又繁琐的工程——2016年春节刚过,全市3.5万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集体下乡,穿梭在农村大街小巷,进村入户,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用“三看”(看人、看房、看吃穿)“四问”(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盼)的“笨办法”,对5000多个行政村、270多万乡村人口进行全面排查识别。本地图的绘制耗费了无数扶贫工作人员的精力、耐心和毅力,也彰显了政府精准扶贫的决心。
首先,“绘制扶贫地图”有助于精准扶贫“输血工作”的开展。据悉此图包含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地理位置、实施行动计划、党员突击队工作地点、志愿者和工会帮扶对象等诸多信息,非常直观展示了扶贫的范围、对象及目标等,有助于精准识别,做到脱贫攻坚心中有数,可以直接找到问题的症结,扶到关键处,扶到根子上,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扶贫脱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其次,“绘制扶贫地图”有助于精准扶贫“监督工作”的开展。扶贫工作离不开各级干部的配合和引导帮扶作用,从这个层面说,在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工作作风和思想素质决定了扶贫工作的成败,若是他们思想出现了偏差,对扶贫资金动了“歪脑筋”,搞起了“雁过拔毛”的小手段,政府专项扶贫资金就落实不到真正贫困者的头上。这样不仅起不到扶贫的作用,反而让一些以权谋私者和投机取巧者钻了政府的空子,或中饱私囊或扶贫唯亲,让哪些真正贫困者望穿秋水也得不到扶贫的甘露而失望,最终令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大大受损。如今,有了这张“地图”,监督部门可以“按图索骥”弄清资金的去向,“顺藤摸瓜”地揪出以权谋私者的“蝇贪”或“硕鼠”,及时地对其绳之以法,以儆效尤,确保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发挥保命效用。
最后,“绘制扶贫地图”有助于精准扶贫“退出机制”的开展。一些贫困户经过几年的扶植,改变了贫困局面,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家庭的劳动力水平提高了,家庭收入有了大幅度地改观,家庭自身的“造血机能”提高了,无需政府的继续“输血”,这时,就可以启用“退出机制”,从“地图”上勾消其扶贫对象的资格。这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