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一凡等:转型期中国农业发展研究

[ 作者:王一凡 刘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5 录入:王惠敏 ]

摘要: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而且关系到贫困问题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代表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最大量的人口,不发达的现状和经济困境也往往伴随着这些国家和人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其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国内外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均处于转型期,农业发展也不例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转型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其所面临的挑战,讨论如何采取措施推动转型期中国农业的发展,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转型;农业;发展

一、 农业在转型期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一) 农业在经济中的贡献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异质性,本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两类:传统农业国和转型中国家,分类是用于考察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所起的作用。在传统农业国中,农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在这类国家中农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2%;在转型中国家,农业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5%-7%;可见,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大,并且往往是国家越落后,工业化水平越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转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会逐渐下降。当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结束以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会减少至很小的比例,甚至为负,这时的农业成为净补贴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已不再重要,而是表示农业不再对发展构成大的阻碍。在中国,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分为市场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

农业的市场贡献体现在农业的各种投入不仅仅来自于本部门内部供给,其它部门的支持更是必不可少,而且农民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消费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农部门,这样就给经济中的其它部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此扩大了非农产业的销售,促进了其它部门的发展和增长。

农业的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为非农部门的发展提供的产品贡献,即在农业总产品中扣除农业部门消费后所得到的剩余。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为许多工业部门提供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料,我国的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作为主导,工业生产原料有近30%来自农业,轻纺工业这一比例占80%以上,虽然还有一些工业部门不直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但它们依赖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部门的增长。所以农业品的生产规模及其增长决定了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增长。粮食“十连增”保障了粮食安全,稳定了工业部门的发展环境,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农业的要素贡献可以分为劳动力贡献和资本贡献。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以各种形式为非农产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继而奠定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的基础,据统计,在中国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从业人数的比例为57.6%,在第三产业中,农民工占从业人数的比例约为52%。;而资本贡献是指在农业剩余中扣除农业部门购买的工业品部分后的净剩余。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我国利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中汲取大量资金发展工业。截止到1978年,国家从农业中汲取的原始积累据推算约为8000亿元以上。中国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资本贡献。

农业的外汇贡献指的是通过农产品贸易出口创汇,利用外汇进口急需的物资和技术以促进发展。在工业化初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急需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紧缺原材料和高科技生产技术,急需大量外汇。在外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级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持持续顺差,直至2004年才出现逆差。同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品的大量出口,成为国家创汇的重要途径。

(二) 农业可以减少贫困、保障粮食安全进而稳定发展环境

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每4个贫困人口中就有3个生活在农村,约21亿人每天每人消费不足2美元,8.8亿人每人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处于极度贫困,贫困形势十分严峻。农业为无数农业经营者和生产者提供了就业,在城市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农业还起到了相当于社会保障的作用。虽然农业的发展不能够让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但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的作用却是举世公认的。据多项评估显示,由于农业GDP增长所带来的对有效脱贫的作用至少是非农产业GDP增长所带来的对有效脱贫作用的2倍,在中国,这一数值达到3.5倍,据统计,以每日1.25美元的生活费用衡量,从1981年到2008年,中国脱贫人口达到6.6亿,贫困率从84%降至13.1%。减少大量贫困人口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农业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尤为重要,一旦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后果将十分严重,由于粮食无法自给,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这就需要大量的外汇支出,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创汇能力不强,将有限的外汇用于进口粮食必然会收缩技术的进口,从而影响到非农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三) 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首先是高耗水产业,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其次,农业对化肥和农药的乱用滥用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形成污染;此外,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实施和促进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如何促进转型期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 提高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可得性

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相对富足,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金融资本、水利、科教等方面,而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公共物品分配不均等现实往往限制了农民自由或者公平地获得这些要素和资源,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得这些生计所需的资源。

在土地方面,放开土地流转市场有助于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退出农业生产的机制,在产权的保护下却又不致于失去生计保障。这有利于农村人口“市民化”,使土地向生产效率高的人群流转。但目前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缺少实施细则等原因限制了土地市场功能的发挥,使土地配置缺乏效率。对土地进行确权,开放土地市场,对土地市场实行有效监管,形成规范健全的土地流转体系可以帮助解决土地资源的可得性问题。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农村缺乏像城市一样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由于风险大、利润低,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业领域,致使农业和农村普遍存在着融资成本高、机会不均等等问题。而农民除了土地,缺少其它可以作为抵押的资产,而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也导致所有权无法进行抵押,而如果以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会导致一旦失败将失去生计的风险。这些现状致使小农在市场上无法与其它市场主体进行竞争。建立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在农村建立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金融服务,并以降低农民的交易费用和融资成本为目标,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广无抵押贷款。与此同时,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农户风险,进而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投身于农业生产和经营之中,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和福利。

在水利方面,由于生态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中国的防灾减灾压力也越来越大,节约水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兴建农田水利和灌溉设施成为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水利是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并且还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集公共性和战略性于一身。发展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而且关系到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在科教方面,由于中国的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于城市水平较为低下,并且教育水平提高的速度慢于城市,使农村积贫积弱,加大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有助于帮助一部分农民掌握技能实现脱贫并发展生产,投身到现代农业的经营之中。将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相结合,使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供农民自主选择,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农民摆脱贫困的内生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良性发展。

(二) 使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更加健全

由于农业市场各种强有力的市场主体的参与,为了保证小农的地位不受冲击,应当完善市场机制并加强监管,实现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有效配置,使农民享受农业发展的利益。

在产品市场上,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波动来进一步健全市场体制,依靠完善商品交换、市场信息体系以及风险管理工具来惠及农民,利用期货工具来控制大宗农作物的价格;运用粮食储备来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通过降低关税、减少进出口贸易限制、规范市场公平交易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生产资料市场,同样面临着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在利用市场自我调节农资市场的同时更要谨慎地使用农资补贴,并对补贴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 提高公共投资的数量和质量

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由于国家投入向工业倾斜,这种投资政策造成了农业发展的停滞,一直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落后开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才使得人们重新重视农业,对农业加大投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水利、路桥、通信、电力等方面。这类公共投资的增加将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由于这类投资往往具有数量大、利润小、周期长等特点,私人和组织无力承担,因此只能由政府和集体提供。通过国家负责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集体负责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闲置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公共投资的效率。

(四)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重新定位生产者和政府的角色。由于农民个体往往是富有效率的生产者,如果能得到组织的支持将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获得规模经济。对小农而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以农户为基础,合作组织为依托,将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将有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小规模经营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民组织往往受到法律的限制,其自身常常面临管理能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只有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来发展和壮大农民组织,使其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

(五) 实现发展的可持续

随着资源的日益稀缺、气候变化加剧以及环境成本的加大,农业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不加限制地滥用自然资源了。生产的外部性导致农业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对于如农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资源浪费等环境问题的关切,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努力去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首先,要通过法律来明晰产权,明确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使外部成本内部化,避免“公共的悲剧”;其次,采用科学技术,进行保护性耕作,如轮种休耕等,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集约化的管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和电子信息等手段获取农业环境的即时信息,以此为以依据提出防治污染的对策;最后,发展生物清洁能源并降低成本,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市场并延缓资源耗竭的速度。

三、 结论和启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处在转型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近年来,农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已经降到5%以下,非农部门迅速发展,但由于户籍等一系列制度的限制,对于劳动力的配置却相当滞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仍然滞留在农村。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政府需要对农村进行大量补贴,而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使得公共财政捉襟见肘,公共财政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如果依靠补贴,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将会增加贫困人口的消费成本,致使公共决策陷入僵局。要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当前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前进,必须采取包括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农民组织化、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等在内的综合措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根据速水和拉坦的研究,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进步道路,是由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的。在土地相对稀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由于土地相对于劳动越来越稀缺,导致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取消土地流转制度的严格限制可以使土地的再配置效率提升,使土地向生产效率高的人群流转,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进而提高效率。而有效率并且公平的市场将成为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极佳工具,企业将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竞争力,使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参与发展,并帮助它们“走出去”,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实力。

农业对于发展的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挥,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新的机遇正在显现出来,而有效的措施能够帮助中国充分发挥农业在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农业的极大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王一凡,男,汉族,湖北赤壁,硕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刘隐,男,汉族,湖北天门,硕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商》 2013(2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