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3日,科技部和农业部共同签署了“科农协同”工作机制合作协议。协议签字仪式上,双方就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国家需求组织农业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快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及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平台体系建设等方面合作内容达成共识。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建设管理模式、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新型产业培育、协调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全球化、创新网络化、技术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剧,农业政策和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顶层设计、发展模式、创新机制等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本文以湖南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重点分析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建设背景
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城区东郊,园区自2007年筹建以来,得到了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于2016年通过科技部验收。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湖南省唯一同时承担两类试验示范的园区。在2012年底科技部的评估中,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在全国同类园区中排名第11位。
2014年9月,永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农富通成立课题研究组,组织有关专家和规划人员开展《湖南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2011、2012年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园区发展战略、建设项目、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划修编,提出近期建设的重要抓手,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永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园区自批准建设以来,按照“市区共建、以区为主、明确职责、整合资源”的建设模式,紧抓科技引领、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培育等工作,园区建设骨架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园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园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建成,基础承载能力不强,影响了园区对外招商形象,与入园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园区产业关联度较弱,产业链条不够紧密,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比较低,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没有很好的实现联动效应;三是园区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高科技农业产业体系,缺乏配套的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保障政策。
与此同时,园区面临着城乡统筹发展、互联网经济、东部产业转移、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旅游开发等新的时代机遇。如何响应政策与市场要求,发挥园区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示范、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展示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
发展策略
针对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议结合园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园区农业发展潜力,进一步合理规划,提出近期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中远期的发展战略,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永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01提升园区规划引领,明确各区功能定位
核心区:主要承担科技引领、示范带动、机制创新等功能,是该园区实现产业升级、快速发展的引擎。
示范区:主要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承接核心区的科学技术和加工需求,按照生态高效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以水稻、柑橘、瓜菜、生猪为主的种养殖产业,加快发展以茶叶、油茶、花木为主的经济林木产业,建设产业展示推广基地、原料保障基地、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辐射区:通过市场要素以及地区间的互动交流,将核心区的品种、技术、信息及机制等要素推广和应用,以实现核心区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全程农业的整体发展。
02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对园区现状10kV配电网进行全面改造;不断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降低线损,使供电质量指标基本达到技术导则的要求;将核心区道路系统分为三级,以进园公路和冷竹路、G322为主干道,串联园区主要功能分区;核心区次干道系统,串联园区主要项目;支路主要县道建设,形成网状覆盖,满足项目建设需求;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项目所在地的宽带网络提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等工程,为园区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03整合园区农业产业资源,建设产业联盟发展平台
依托现有产业资源基础,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构建以柑橘产业、加工物流业为主导,以水稻制种、瓜菜产业、生态养殖为优势,以油茶、茶叶、花卉苗木、休闲旅游、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等产业为特色的三级产业生态系统。
加快构建园区产业发展联盟服务平台,促使园区各产业规模经营主体形成纵向产加销、横向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格局,以此推动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和指导联盟核心单位发挥影响力和号召力,带动联盟成员单位统一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产业品牌。充分发挥联盟在产业链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0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
不断提升园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在食用菌、柑橘、油茶等产业上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萃取等领域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核心技术,建立起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引领发展的行业标准,形成资源利用率好、科技含金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服务团队,储备一批核心的科技研发成果,发展一片优良的科技推广基地,实施“科技招商”战略,吸引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入园投资或合作建设。
05采用“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滚动经营”的运营模式
建议园区近期重点开展核心区和示范区统筹规划、基础设施改善和科技平台的建设,以增强投资吸引力,提高农科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农科园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项目上进行整合、提升,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植入最新农业科技,激发产业活力;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发展特色农业高新技术、休闲观光农业体验,集聚人气。中远期应以承接近期建设为抓手,利用现有产业基础,衍生产业链,提升农科园科技品牌,实现多产联动;完善农科园运营体系,协调农科园的整体发展和局部建设关系,逐步营造景观生态环境,延伸农业景观视线,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近年来,园区按照“土地集约化、产业园区化、产研一体化和园区景区化”的要求,累计规模流转土地近4万亩,每年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0亿元,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真正实现了把成果展示在大地上。
结论及建议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区域之间差距大,不同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背景、基础条件不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建议各园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审视园区发展现状及建设规划,及时发现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战略规划,引领园区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迈向新的台阶。
本文摘自“第六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会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中农富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