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凸显,明天谁来种地?当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资源硬约束的“地板”日益趋紧,谁能种好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刘天金表示,在当前农业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10月6日是《人民日报》)
近年来,“将来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我国城镇水平已经达到51%,进城务工农民达2.53亿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人口的逐步减少,1995年我国有农村人口8.6亿人,2010年已降至6.7亿人。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进城,留在农村种地的是“386199”部队——“38”代指留守妇女,“61”代指留守儿童,“99”代指留守老人。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问题。由于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农村的一些土地撂荒,并且随着留在村里的农民日渐衰老,种田将面临没人“接班”的境况。
古人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多次重申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然而,最基本的还是要“保证有人来种这18亿亩地”。如何破解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有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举措,无疑为“将来谁来种地”开了一剂良方。
何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并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不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可以是外地农民、城镇居民等。怎样培养大批职业农民呢?一是通过表彰现有的农村种养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挖掘他们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先进事迹来宣传、吸引有志的年轻农民迈入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业;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通过高等农学院、中等职业学校来培养农村的实用人才,特别是农业技术人才——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园艺工等技能服务型人才;三是拓展更多的渠道开展农民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逐步发展成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或者是农业企业家、农村经纪人。
试想,当农民不再是一种受人歧视的身份,而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时,收入能足够保证他们自身和家人有体面地生活,谁还不愿意争着当“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田?
作者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