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病虫防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据近5年统计,全国农业病虫防治年用药量31万吨(折百),综合测试利用率35%左右。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转变病虫防控理念,抓好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防控体系,为实现病虫防控农药使用“零增长”,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那么,农药减量有哪些措施呢?
认真抓好绿色防控
综合防治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和经验,现在升级为绿色防控,应该抓好这一基础性工作。
一是抓好品种及栽培防病的农艺措施。选择抗病虫品种并合理布局,可以显著减少农药使用;通过轮作、深耕及测土配方施肥、合理灌溉及水稻田科学灌水等农艺措施,可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减少病虫发生的条件,从而减少用药。
二是抓好土壤及种苗处理。适应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认真抓好播种前土壤消毒、药剂种子处理及种衣剂应用;切实抓好秧苗期防治,特别是水稻统一育秧田地防治,搞好“送嫁药”,可减少大田防治压力,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如Bt制剂、井冈霉素、病毒制剂比较成熟,要大力推广扩大应用面积;同时,积极应用“以螨(益螨)治螨”、释放赤眼蜂控制玉米螟等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四是集成配套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技术。包括生态调控、灯光诱杀、信息迷向、气味趋避、食源诱杀等技术及产品应用,建立并推广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物理防控、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为核心的绿色控害技术体系,提升生态系统抵抗力,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减轻对化学防治的依赖。比如有条件的地区水稻田积极提倡养鸭、养蟹,推广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同时,要严格执行病虫害防治阈值和防治指标,减少农药施药次数,减少农药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五是积极应用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从作物整个生长期通盘考虑病虫防治,研究综合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根据作物解决方案适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既可改进作物健康,减少用药,还可帮助和保障种植业者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增加种植收益。全国农技中心与有关公司合作在水稻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方面实施几年来,效果非常好,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应积极推广。
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示范与推广力度
这是减量用药、提高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应充分发挥新技术、新产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是要大力推广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新型高效高含量的农药可大大节省用量。如目前开发的新一代杀虫剂如双酰胺类、新烟碱类等杀虫剂,不仅有效成分含量高,而且用量少,原来用甲胺磷、毒死蜱等杀虫剂防治棉田、稻田害虫,亩用100mL左右,现在用双酰胺类杀虫剂仅使用10mL左右,单位面积用药量显著减少。同样,使用高效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比用常规杀菌剂减少一半左右。
二是大力推广新剂型。如颗粒剂、泡腾剂、水乳剂、悬浮剂及缓释剂等新剂型。同时,积极示范推广使用可以降低农药用量、提升防治效果以及减少飘移的喷洒助剂。
三是认真抓好安全科学用药培训。全面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加强使用技术指导,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素质,这是搞好减量用药的基础。
四是要认真抓好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及时发布抗性监测公告,指导科学用药防治,并分区建好抗性治理示范区,集成抗性治理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同时抓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探索统一回收处理模式,指导包装袋三次清洗。
五是下大力量抓好专业化统防统治。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要求。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探索并抓了一批典型和模式,如专业合作社型、协会型、企业型、大户型、集体组织型和互助型等,重点开展代防代治、阶段承包防治、全程承包防治等服务,促进了专业化统防统治蓬勃发展和重大病虫防治的技术进步。要继续推进“百千万”行动,抓技术指导,抓规范化服务,抓高效机械应用,提升装备水平,提升技术水平,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统防统治更好地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服务。当前,一是要抓好全程承包服务,继续扩大小麦特别是水稻统防面积;二是抓好服务范围和内容的拓展,除植保外,逐步拓展到播种、插秧、收割及烘干等服务;三是抓好“走出去”服务,跨区作业。比如湖北省的统防统治组织可参与河南省小麦病虫统防统治,河南省的统防统治组织可参与湖北省的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服务。
积极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
大力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实现机械化防治,这是减量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关键。
一是要大力支持研发和引进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和鼓励研发创制适应农村实际、满足现有栽培条件的新机型。要引进一批大中型、对靶性强、农药利用率高的新药械,同时引进一批先进、防飘喷头。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既要考虑产品的机械性能,又要适应播种与耕作和栽培实际。
二是要加大推广力度。加大对适用于旱地的自走式喷雾机、高地隙喷杆喷雾机以及用于水稻田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推广,提升植保装备水平,推进植保现代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标志。据测定,这些新型药械农药利用率比传统的手动喷雾器高20%左右。要通过这些高效药械推进精准施药,低容量喷洒,提高农药利用率,节本增效。
三是要加快淘汰劣质喷雾器。建议设立专项资金,用5~8年时间,把技术落后、“跑冒滴漏”的质量低劣旧式喷雾器强制淘汰,实现施药机械的全面更新换代。
四是要积极示范应用低空无人机施药技术。当前,低空无人机喷药发展很快,适应这一现状,要研究规范管理问题,扶持与推进无人机的健康发展,满足生产需求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防治效率的新期待。无人机施药尤其适用于丘陵地区、玉米及甘蔗等高秆作物,以及中小规模的水稻田,潜力比较大。
抓好农药法规建设及监管工作
一是抓好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层面加强监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二是依靠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创新。大力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生产绿色环保型低毒低残留农药,建议国家从企业利润、税收中提留一部分专门经费用于研发。
三是要加强监管与处罚。加大问责和处罚力度,对违规生产、销售高毒农药,要狠狠打击,重拳出击,以起到威慑与警示作用。对违规使用、过量用药,造成残留超标的事件,也要及时曝光,加大惩处力度。总之,要依法“治”药,在“产”和“用”两个环节上都要强化管理。
大力支持施药技术研发
要立足十年时间尺度,制定好研发计划。
首先抓好替代技术研发,研究替代的技术、产品、方法,并本着边研究边推广的原则,积极应用于生产实际。其次,要抓好施药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不同农药品种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不同病虫如稻飞虱、小麦赤霉病,不同作物如小麦、水稻及果树等,需要不同的施药方法,要系统进行研究。再者,抓好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的研发,减少农药对天敌特别是有益生物如蜜蜂的影响。同时,研究降低对施药者的影响,保护他们的健康。另外,抓好新型药械的研发。要组织攻关,利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加大对新药械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以及低空无人机的研发,以满足不同作物、防治不同病虫及统防统治组织的需求。
最后,要抓好精准施药技术研发,如对靶施药、静电喷雾、循环喷雾技术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对靶技术、基于靶标生物光谱特色的农药最低量实用技术的研究。抓好喷头及防飘移技术研发,特别是研究适用低空施药的剂型,集成应用低容量喷洒技术,研究喷洒助剂特别是防飘移助剂等,增加药液展布性,提高农药利用率,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左右,农药用量减少20%。应该说,这个目标是科学的,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11-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