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关锐捷等:齐河模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 作者:关锐捷 周纳 董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04 录入:实习编辑 ]

编者按:以“整建制大方田”推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的山东省齐河县,2014年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平均亩产获得了三个全国第一。

实践已经并且正在证明:“两大经营主体创新、两大综合标准规范、三大支撑举措强化”共铸现代农业的齐河模式,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种地富民”的发展窘境,扎实打牢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经农业部专家组的实打验收确认,以“整建制大方田”推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的山东省齐河县,2014年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平均亩产获得了三个全国第一:小麦715.97公斤,玉米786.30公斤,小麦加玉米全年实现亩均“吨半粮”, 达到1502.27公斤,刷新全国最大面积高产纪录。实践已经并且正在证明:“两大经营主体创新、两大综合标准规范、三大支撑举措强化”共铸现代农业的齐河模式,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种地富民”的发展窘境,扎实打牢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1、两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

经营组织、经营机制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是:培育、发展、壮大新型生产主体和多元服务主体。

——新型生产主体蓬勃发展。为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齐河县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在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工作机制保障下,通过整建制推进、大方田引领,鼓励有能力的农户流入土地经营权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对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暂时又不能做大做强的分散农户,鼓励引导支持加入农民合作社。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流转土地3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其中出租、转包形式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70%和27%,互转、转让和入股等其他形式占3%,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90%;全县发展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17个、农民合作社1066个、家庭农场71个。

齐河县创新推出土地流转新模式——家庭联营股份合作制,打造出家庭承包制的“升级版”。祝阿镇建忠粮食种植合作社,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民承包权基础上分离土地经营权,按照“联户经营、土地入股、按股分红、核算透明、利益联结、科技支撑”原则,将4700亩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权,由“家家有地”变为“户户有股”,经营权交由合作社,实行科技统领、农资统供、农机统配、病虫统防、品牌统建和产品统销“六统一”,利润分配保障“三个利益”,兼顾集体、承包者和经营者三方,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种植小麦每亩地比农户个人经营节省60元左右,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每公斤高2分钱,加上年底按股分红,每亩地总增收100多元,还可获得在合作社劳动或在外务工的工资。每年收益的10%留作集体积累、风险基金、公共事务和福利事业等开支。

华店镇宋庄村支部书记联合14个农机手,自带机械、流转土地2000亩入股,成立了德金农机股份合作社。股权设置资产股和现金股,其中资产股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机设备,现金股是启动合作社运作向股东筹集的现金。盈利后按合作社章程提取公积金5%、公益金4%、风险基金5%,剩余按股分红。对托管土地社员实行“收入保底”政策,并随着粮食销售价格上涨逐年提高。

齐河巨能鲁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小麦2亿斤,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种粮大户+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面积。公司与流转耕地1.32万亩的种粮大户王成亮合作,采用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优质小麦,单产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销售价格高出市场平均水平10%,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多元服务主体应运而生。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业生产简单化、方便化、标准化、社会化,为农民、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土地规模化水平、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重要手段,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和粮食生产集约经营的新形势下,齐河县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的方式,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构建以政府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为支撑,以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民协会、农资经营户等经营性实体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开展菜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多种形式服务,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户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产需要,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而且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县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168家,形成由500多个农机大户、147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农机股份合作社、1个专业服务公司组成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保有量5.2万台套、总动力230万千瓦,年作业服务面积720万亩,其中订单作业服务面积占27%,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以上。

2013年下半年组建、投资1500万元的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专门为农民提供代耕、代播、代防、代灌、农技培训等“四代一培”综合服务的公司,拥有各类机械设备680台套,凝聚服务主体18家、社会资金800多万元、专业技术人员66名、机械手520人、季节性用工1000多人,具备100万亩作业能力。以往病虫害防治农户自己配制农药,背着喷壶人工喷洒,由于各家配制农药的浓度不同,不仅达不到灭虫的效果,还会出现虫害在农田之间四处乱窜的现象。现在实施统防统治“一喷三防”,专业服务组织统一按照科学方法配比农药,在统一时间对病虫害实施第一时间的防治,较个人防治每亩节省费用7-10元钱。2014年,拥有大型飞防直升机1架、小型遥控飞防机4架的齐力新公司,对包括20万亩核心区在内的粮田实施了统一“飞防作业”,总计面积40多万亩。正所谓:齐心协力开拓新路,齐河借力重推服务,齐抓共管种田舒服,齐头并进同享幸福。

齐河县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努力融合“种养加”、“产供销”价值链。全县共有粮食种植及深加工龙头企业80多家,粮食年深加工转化率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0%。开启订单小麦“绿色通道”和“绿色窗口”服务,鼓励巨能鲁齐、鲁粮工贸、万方饲料、旺旺集团等粮油龙头企业投资前移,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展开订单生产,让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小订单”延伸为与主销区签订的“大订单”,密切产加销衔接,全县订单农业面积达60万亩,其中20万亩核心区全部实现订单收购,每斤粮食价格平均高于市场价0.1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两大综合标准规范现代农业

坚持整建制推进、大方田引领,一张规划蓝图抓到底,高标准建设,规范化推进。2008年,齐河县率先整合农业基础建设项目,集成配套增产技术集中打造,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试点。2009年以来,累计投资3.93亿元,建成了农业部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涉及焦庙、刘桥、祝阿、华店、晏城、潘店6个乡镇122个村庄,总面积由最初的3万亩扩大到20.98万亩。“大方田”建设田间网格化、道路林网化、排灌设施化、管理精细化, “沟、路、渠、桥、涵、闸”相配套,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成为全国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高产创建示范方,不仅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而且能充分发挥耕地的规模效应。2013年,在焦庙、祝阿等乡镇选取5个点,每个点规划1000亩高标准粮田,采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粮食增产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千亩吨半粮”目标。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27.3亿斤,平均亩产1197.7公斤,实现“十二连增”,成为连续八年总产过20亿斤的超级产粮大县。

为进一步规范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培育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抢占全国粮食生产的制高点,为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奠定基础,齐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研究,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会,邀请农业部种植业司、质量安全监管局、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与食品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专家以及本县各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和《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种植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

所谓综合标准化,是指为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标准综合体是标准化对象综合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综合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委近年来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创新和重中之重。国标委、中标院的专家认为,齐河县即将出台和推行的两个综合标准体系,对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质、大气、土壤、耕作、管理、科技、农药使用、肥料择选、社会化服务等规定了严格的科学标准,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在全国尚属首创。

——粮食生产安全质量综合标准。该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以相关国家、地方标准为依据,规定了齐河县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综合标准化建设术语、区域划分、产能目标、建设内容、技术要求、综合服务、建后管护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建设规划、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以及建设、评估和验收。

——粮食种植系列服务综合标准。该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以相关国家、地方标准为依据,规定了齐河县小麦、玉米种植社会化服务综合标准化建设术语、区域划分、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技术要求、综合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建设规划、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以及建设、评估和验收。

3、三大支撑举措强化现代农业

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基础在农民,重点在大县。齐河县以人力、财力、动力三大支撑举措,为粮食生产铺路助阵、保驾护航。每年的县委1号文件、县政府工作报告,都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的“三要三给”指导方针,切实强化了“重农抓粮”的工作机制。将高产创建这一农业部门行为,转变为县委、县政府的行政推动,形成了上下一致、协同作战的整体合力。

——注重人力保障。坚持粮食生产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组建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副主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各乡镇(街道)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高产责任书;出台《全县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将粮食高产创建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实行月通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并集中表彰奖励。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抓好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牛鼻子”。2013年以来,齐河县探索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专职管理,改变以往支部书记由乡镇党委单一管理模式,实行乡镇党委任免管理、县委组织部审核备案。平时调整,由乡镇党委上报请示,县委组织部查核同意后,启动调整程序,并全程参与;在选任方式上严格执行“两推一选”。换届时,依法依程序调整选任。由县财政按月发放工资,人社局建立档案,办理养老保险,明显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激活了农村“一盘棋”。焦庙镇周庄村是粮食生产专业村,以往村民大都单打独斗,粮食生产能力低下,实行“专职化”管理后,村支部书记牵头成立了粮食种植合作社,不仅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而且有效增加了村民和集体收益。

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齐河县组建了61人的农技队伍,每个乡镇配备了不低于10人的农技推广队伍,示范区每村选择了10个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解决了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方位推进的冬小麦良种选择、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宽幅精播、播前播后镇压、浇越冬水、氮肥后移、一喷三防“八统一”和玉米高产耐密品种、贴茬单粒精播、种肥同播、宽垄密植、测土配方施肥、适期晚收、一防双减“七配套”关键技术,在20万亩核心区实现了100%全覆盖。藏粮于地,让农民体会到了什么是“旱涝保收”;藏粮于技,则让农民对依靠种粮致富有了新的期望。

——强调财力支撑。采取多种方式,持续不断加大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县级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粮食等农业产业发展。在小麦、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齐河县加大投入,引导示范农民使用新技术模式。如县财政连续两年投入2000多万元,对全县60万亩夏玉米实行免费统一供种;连续三年对20万亩核心区实施深耕深松作业补贴,全县小麦深耕深松面积达60%以上;连续四年每年补贴购置小麦宽幅播种机近600台套,成为山东省小麦宽幅精播第一县;2014年又新购置田间施肥机3000台、速效氮肥800吨。

齐河县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建设,在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农机保”贷款产品,对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主动上门服务,对有贷款需求的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全县涉农贷款余额43.69亿元;采用市场化手段,吸引工商资本发展农业产业,近5年累计吸纳工商资本20多亿元,建设农业产业园区245个;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成立齐河投资控股集团,与中国农科院发起建立30亿元的“中农(齐河)产业投资基金”,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钱从哪里出”的问题。

——强化动力激励。齐河县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引导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流转。2012年制定的《农业奖扶政策》,对百亩以上种粮大户,每亩给予20-100元的补贴,并在农机具补贴、免费供种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被评为县、市、省级示范社的,分别给予5000元-20000元的奖励。2014年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奖扶办法》,县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进行扶持奖励。2014年,县财政筹资6.2亿元,规划实施“8521”工程,即全县百万亩粮田,规划8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50万亩高产创建中心区,提升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和打造1万亩“玉米单季吨粮”高产攻关展示区,整建制打造粮食高产稳产“黄河大粮仓”。

根据最新规划,齐河县将在2015年实现80万亩“吨半粮”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核准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2016年全县种粮面积将实现“吨半粮”。一条以集约、高产、提质、富民、强县打造“华夏第一麦”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正在齐河大地延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战略与管理》2015年第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