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新快报《亲情在左乡愁在右老漂族:为儿孙漂泊在广州》的报道出街后,“老漂族”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引起讨论。近日,记者走访了不少“老漂族”家庭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现实是“老漂族”这一群体依然在不断壮大。而这一矛盾的背后,更多的是儿女们深深的无奈。(10月27日《新快报》)
一生颠波,飘泊在外的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感慨道:“吾心安处即故乡”,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也曾说过:“此身安处是吾乡”,然而,对于当今那些为儿孙漂泊在异乡的“老漂族”来说,何尝不是“儿安身处是吾乡”呢?
从笔者来说,儿子在省城安家,为了让儿媳安心上班,老妻只得前往省城看孙子。笔者在老家乡校任教,因未到退休年龄,只得与留守老家。其实也是“身在故土,心系他乡”,为此,就要求儿子定期上传孙子视频到家族微博群里,好让自己孤独、寂寞的心能够得到一丝天伦之乐的慰藉——笔者把自己想法与周围的同年人一说,竟得到了他们一致的点赞,随后便纷纷效仿之。
暑假时在省城团聚时,笔者也曾特地调查不少“老漂族”。料想不到的是他们绝大多数竟没有媒体所述的那令人窒息的乡愁。虽然,与他们谈起乡愁,大都会面露难色,忧心忡忡,但当与他们谈起当今这个人口流动的时代,全国流动的人口达2.3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6,大家便释然了。因为,在这开放的大时代里,与其让年轻人困居老家受穷,不如支持他们为实现梦想远走他乡打拚,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有能力把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有亲情的地方才是家,能与后辈聚在一起安度晚年何尝不是每个老人的梦想呢?
在乡下老家有许多留守老人,笔者也曾与他们闲谈:“你儿子在城里发财了,为何不到城里享福呢?”他们大多长叹一声:“打工发财再多也有限,怕就怕哪一天政策改了,形势变了,工厂倒了,他们还能怎样?我留在家里种种田,也好给年轻人留下一条后路。”由此看来,留守老人不是不想随儿女到城里享福,而是担心儿女承担不起,内心深处还是很羡慕那些“老漂族”的呢。
总之,对“老漂族”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应当多了解当事人的心思和感受,别想当然地对他们的乡愁过分煽情,否则只会徒添社会的焦虑,倍增社会的浮躁,大减国人的幸福感。殊不知“儿安身处是吾乡”已经快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