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梦”,归根到底还在于发挥“人”的作用,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要落实和做好这项伟大工程,则需要集中抓好三点。
做足政策引领,把新型职业农民“引”出来
2016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在于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强中央与地方政策对接。其一,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并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渐进性地改变国民观念,形成“干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去农村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无奈”的社会共识和集体认知。其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督导体系与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实现将农业生产经营、各种农业补贴发放、土地流转等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严格而又有保障的农业准入制度,甚至可以将职业农民资格作为政策扶持的前置,从而确保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建设有信心有底气。其三,逐步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的体系建设,诸如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通过政策引领和扶持帮助,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确保回归农业和进入农村有钱赚。
搞好服务保障,让新型职业农民多起来
要解决中国式农田“后继有人”、中国特色“亿万人吃饭”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迫切性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至关重要。但应看到,当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诸如土地流转不易造成农地规模小、碎片化、竞争力不强,农村贷款困难造成创业难、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不足造成增产不增收等,集中来讲“缺高素质人才、缺资金来源、缺规模化经营”。可以说,搞好服务保障化解“三缺”难题迫在眉睫,只有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得来、能发展,才能实现队伍最终壮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键在于搞好基本服务保障,在处理现实困难与长远发展基础上,围绕“三缺”做工作、下功夫。其一,落实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和现实发展需要为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大众化普惠性动态式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形式进行服务指导,逐步把农民工、大学生、热爱“三农”的企业家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务农创业人员变成现代职业农民主力军。其二,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和财政支持向农村倾斜,包括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担保等,鼓励国家的、地方的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以及探索“1+3”服务模式(地方政府协调,保险公司担保,金融机构放款,职业农民创业,赢利后三家分成)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中普遍面临的资金缺、融资难问题。其三,目前土地零散小片经营是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的最大障碍,而现实中农村又存在因撂荒、无力耕种等造成的大片沉睡土地,这就要求在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做好产权评估、交易流转、监督监管等服务保障工作,实现土地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有序流转。
推动组织发展,使新兴职业农民强起来
如今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发展,集中面临着或缺失,或不健全,或作用有限等问题。要使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强大起来,尽快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三差”问题极为重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根本在于实现自身组织发展,在结合国家政策和政府服务基础上,围绕“三差”抓完善、搞落实。其一,根据市场发展和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宣传和财政支持来加快各级各类形式专业合作社、供销联合社等组织机构的设立,或由农民自发联办,或依托政府合办,但不管什么形式,都应该坚持自愿互利和合作共赢原则,以服务社员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提高合作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其二,面对当前组织不健全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政府、市场和职业农民四方合力,通过国家出台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政府多措并举进行推动和保障、市场借助效益进行吸引和组织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积极行动和参与,来充分发挥对内为其社员提供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基本服务,对外统一标准、输出产品、提高议价权等组织功能。其三,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和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组织内部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或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和框架,或抱团“触网”发展电子商务,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或解放思想借鉴别人经验等,从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来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吕培亮,华中师范大学;杨美勤,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习时报》2016年10月20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