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Andrew Kimball:工业化农业能解决饥饿问题吗?

[ 作者:Andrew Kimball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47 更新时间:2016-10-19 录入:王惠敏 ]

“只有工业化农业才能满足人口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

工业化农业能解决饥饿问题吗?

工业化农业(IndustrialAgriculture)诞生自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型农资公司的推广下,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工业化农业对传统农业嗤之以鼻。传统农业的耕种和交易方式是指:农民自己留种、豢养牲畜耕作、利用有机肥料施肥、为控制杂草和害虫生长进行间种、秸秆还田休耕、为本地市场提供动植物产品等,这些往往被工业化农业的支持者定义成无法满足目前全世界食品需求的“原始”方式。

尽管近年来农业产量有很大提升,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食物造成的疾病和死亡仍在困扰人类。据估算,全球每天有8亿人在挨饿,每年有1200万儿童死于食物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

推进工业化农业的大公司极力宣称,持续上涨的人口压力导致“食物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人生存”。世界农资巨头孟山都公司曾用“猜猜谁会来吃饭?2030年世界将面对100亿人口”作为其网站首页的宣传语。他们批评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农业“不能在当前耕地面积上生产出足以喂饱人类的食品”,“只有使用杀虫剂,采用工业化技术以及密集型农业模式,才能短期内在固定的耕地面积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以应对全球食品危机”。

数据证明:当今世界的饥饿,并不是由于粮食不足

从根本上来思考饥饿问题会发现,人口上涨、农作物产量不足导致饥饿只是农资巨头公司的说辞。在现实中,食品增长与人口增长是可以相互匹配的。联合国农业组织FAO的数据清晰地展示,目前世界粮食的供给是充裕的。目前的农产品产量足以每天提供给每个人3500卡路里的热量,可以粗略换算成每人每天可以拥有将近4斤的食物,其中有2斤左右的粮食和油料作物、1斤的水果蔬菜和1斤的动物性蛋白比如蛋、奶、肉类。这足以支撑一个成年人类的日常消耗。

关于人口增长和食物供给问题,马尔萨斯的人口模型中人口增长率等于食物生产率的情况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在过去的35年,人均食物占有量比人口增长率高16%,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食物最充裕的时代。

饥饿问题的根本原因反而同工业化农业相关

第一、工业化发展,贫困与失地导致的食物依赖。

圈地运动是工业化中重要的一环,农民为了获得生活所必要的物品不得不放弃土地,进入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并且迅速变为糊口而出卖自己廉价劳动力的工人。50年前,只有18%的发展中国家居民生活在城市,而到了2000年,城市化居民比例已高达40%,这一比例在2030年预计将达到58%。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无疑增加了失地农民的比例。

圈地运动从根本上掠夺了农民自给自足的能力,通过这种手段获得的土地,被工业化农业公司用于生产昂贵的、用于出口的农产品,而不再供养本地的人口。圈地运动之后,城市和农村的贫民都变成了食品依赖者,所有人都只能通过购买获得食物。失去购买能力,也就失去了获得食物的能力。这与产量无关,增长的农业产量并不能改变贫民失地和缺乏购买力的困境,也不会从本质上解决饥饿问题。

第二、工业化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抬升,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在过去几十年,化学手段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尤其是来自农业巨头的专利种子,给第三世界的农民增加了巨大的生产成本。通过专利技术,大型农资公司及其他专利持有人通过法律手段,禁止普通农户种植甚至已经存在多年的品种,不允许农户从收货中留出种子。更为甚者,利用转基因技术设计的“一代绝育种子”甚至无法结出有继续生存能力的种子,只能使用一次。这些手段都迫使农民购买农资公司的种子。同时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为了保证更高的产量,农民就需要购买更多的化学制品。

不断增加的高投入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导致的低价,最终都加载在这些农民身上,他们在土地上投入的成本越大,收入就越低。

更为讽刺的是,尽管这些农民生产出了供给全世界的粮食,但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吃饭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全世界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或者不足以种出可以养活他们的作物。在贫困笼罩的农村,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农民选择自杀,绝望如同疾病一样蔓延,村庄正在渐渐消失。

第三、出口利润吞噬本地基本需求。

在圈地运动后,集团化的农业公司为了更多利润,并不用土地来生产可以解决当地饥饿问题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是用来种植养殖如鲜花、甘蔗、牛肉、虾、棉花、咖啡以及大豆这些富裕国家更欢迎的奢侈农产品。

当出口的农产品和牲畜将土地的肥力耗尽,个体小农只能被迫使用边缘的和低产的土地种植赖以生存的食物,导致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尽管面对发生过严重饥荒的非洲,工业化农业也不生产基础的粮食作物,而是种棉花和糖料作物。

通过对食品的消耗,将当前全球居民分成三类:

1、过度消耗:有12亿人每年消耗相当于850公斤谷物的农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是肉类这种较为奢侈食物;

2、勉强温饱:有35亿人每年消耗相当于350公斤谷物的农产品,可能还要偶尔挨饿;

3、饥饿威胁:有12亿人每年消耗相当于150公斤谷物的农产品,经常遭受饥饿。

按照以上的分类,工业化农业在1970-1990二十年间导致(除中国以外)的遭受饥饿的人群比例上升了11%

转向本地农业:解决饥饿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当前绝大部分的政府和私人机构消灭饥饿问题的努力都集中在如何促进技术发展,在有限耕地上生产更多农产品。但是这个误区反而加剧了饥饿问题,同时引起了环境和社会的不可持续问题。甚至在更多食物就能解决饥饿问题的思路下,很多国家将对必需产品如食品的关注转移到了经济转型、土地再分配、可持续发展和可负担的农业实践上。

解决饥饿问题,我们必须转变方向,更多关注如何来支持本地农业来解决饥饿问题。本地的农民与小农场和土地的关系更为亲近,他们为所生活的社群提供食物,并使用更加生态和可持续性的技术,脱离对购买食品的依赖,无疑是解决饥饿问题的一剂良方,也促进了本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致命的收获:工业化农业的悲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