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田影:建设农村治污工程需要量体裁衣

[ 作者:田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0 录入:王惠敏 ]

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农村治污工程管网通到一个个村庄,钱花了不少,可许多农民却不买账。新修的污水处理厂长期“吃不饱”,成了“晒太阳”工程,实在可惜!(人民日报10月9日)

近年来,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汽车多了,工厂大了,相比之下的污染排放量也增加了。然而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影响,农村没有完善的排污管道,管网建设跟不上排污需求。各级政府深刻认识到农村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纷纷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有效的缓解了农村环境治理“短板”问题。

但一些农村治污工程“步履维艰”,农村住户分散,土地资源、治理网管及终端建设、后续运维,新修的污水处理厂成了“晒太阳”的工程,给农村污水治理带来难度。面对如此复杂的农村情况,技术方案不能简单的“复制”,没有科学依据,没有“量体裁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困境在所难免。

农村治污工程是一项美化环境的惠民工程。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竭力避免“晒太阳工程”,才能让农村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农村环境治理,首先要对农村具体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用城市的发展规划治理农村污染,只能是“东施效颦”,劳民伤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治污工程要杜绝盲目跟风,倾听群众意见,让项目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科学,让农村治污工程生命得以延续。

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处理方式,抓好建设质量,把好质量关,成为农村治污的必然选择。农村污水处理要根据群众意见,合理设置排污口,选择最优的管网布局。改变“一户一口”的模式,建立“联片、联村”建设的模式。破解土地资源紧张,资金不足问题。

农村治污设施建设资金要严格管理使用,确保专项专用。资金来源可以采取“众筹”模式,一方面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在全力争取省补专项资金;发挥“一事一议”政策优势,鼓励村民自付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创新社会捐赠方式,以定向捐赠、工程冠名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全力破解资金保障难题。

农村治污设施良好运行,离不开有效监管。加强治污宣传教育,畅通排污举报渠道,通过外部监管力量,确保农村治污有序进行。农村地区应该成立专门的污水维护队伍,定期巡视和维护。引入专业化的技术力量,增强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技术保证能力。“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加强监管,才能让农村治污工程发挥真正的实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