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姜鹏:发展城镇化如何因人而兴

[ 作者:姜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4 录入:实习编辑 ]

城市因产业繁荣而兴盛,因人口集聚而发展。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城市并不是一直等于“城+市”。最早的城市并不拥有产业,只是消费中心,然后才慢慢出现了靠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产生的一些古代城市。直到工业革命后,世界上的城市才真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此时的城市早已不是政治或军事上的中心,而更多的是资源调配的中枢,是一定区域经济、文化集聚的中心。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口选择生活在城市里,城市成为文明的象征,不断重塑着人类与地球的相处方式。

很多城市的发展一直忽视了“产业营城”

我认为,科技变革推动的社会分工变化,是加速人类聚居方式变化和城市升级发展的重要推手。不同于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到城市之中,在为城市贡献了各种产出能力之后,购买力与消费能力也大幅增强,反过来推动了产业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步入新常态,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面临严重挑战,过去的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而在过去,很多城市一直以为只要借助行政手段,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各种要素引导集聚一定规模的人口就算成功了。的确,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为了一些目的可以短期聚集在一定区域,比如某个城市新区;而人口的集聚也会刺激消费和需求,增强本地活力。但如果我们观察很多城市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艰辛的过程,而人口的初步聚居只是开始,并不代表一定成功。这些人在生活和观望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不满意或者发现更好的机会,还是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现在屡见报端的各种各样的空城,虽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该城市的发展阶段,但也反映出很深刻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我们很多城市的发展一直忽视了“产业营城”。过分倚重城市规模,将人口数量简单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其实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因为,缺乏合理适宜的产业体系培育,短期还可以凑合,长此以往肯定是留不住人,而留不住人,活力必然缺失,城市又到底是为谁而建呢?

关于产业营城,新近崛起成为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就一直做的不错。这座拥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一直有着太多让人眷恋的东西,蜀汉风云、天府之国、温柔之乡……每个人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安逸,所以才会有“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感慨。然而,安逸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成都长期致力发展并焕然新生的艰辛努力。因交通瓶颈等问题,近代成都发展曾长期滞缓;1960年代三线建设的项目机遇,让成都改善了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的重要接收地,迎来发展高峰,至1970年代再度迈回中国十强城市之列;2000年以后,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成都再次开足了马力,更与重庆珠联璧合,成为西南经济增长的双子星;而如今,这座市域拥有150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依然焕发着生长的活力,势头压过武汉、南京、杭州等东中部城市,成功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进入更加开阔的发展阶段。

“产业营城”之后还需考虑与城镇化的融合

那么,只要建立起来产业体系,就一劳永逸了吗?显然并不是。产业还得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升级、融合。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转移到制造业,最后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这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在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特征。都说发展的晚会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先发展地区的经验教训,但其实这种经验的把握,是有很大学问的,非常考验决断力、执行力和各种运气。今天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分工,已然淡化了矿产资源、发展基础,甚至是区位条件这些传统的城市发展要素,很多城市可能会化身为不同时期的世界工厂,赚下未来繁荣发展的新一桶金,但是以后的发展呢?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轨迹,这一过程并非一定是线性的,也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人口、产业溢出,甚至“收缩”。我们经常会看到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一些城市的喜怒悲欢,比如连转型都很困难的底特律以及国内一些对资源过度依赖的城市,比如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的硅谷-旧金山以及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否符合当前发展阶段和适应未来长远趋势,产业转型能否顺畅开展并紧跟时代脉搏,都变得难能可贵。我想这也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深意所在。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成都2000年后的持续腾飞就与其三次重大产业调整密不可分。2001年起,成都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通过“退二进三”,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实现了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成都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应运而生,在推行“三个集中”的基础上,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着力构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基地”,成都现在的很多主导产业在那时实现了新生、壮大和集群发展;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更为大胆和先进,提出建设13个战略功能区直奔高端产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将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成功开展的三次产业转型调整,最终让成都发展飞了起来。而今,成都愈加注重调结构的突围战,以发展新经济为突破口,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实施“成都制造2025”,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打造服务业核心城市,果敢的迈入了新一轮发展征程。

如何找到吸引人才的“抓手”?

成都的交通区位没有武汉等东中部城市优越,自身建设条件也不是很好,为何能实现逆袭发展?除了国家政策扶持的先决条件,恐怕更离不开成都对产业发展、人口包容和品牌营造等方面的长期重视与不断践行。城市因产业繁荣而兴盛,因人口集聚而发展。有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充足的就业岗位,成都的吸引力不断加强,而城市吸引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常住人口的增加。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2009年至2015年,成都常住人口涨幅为13.93%,涨幅位居十大城市第七位。常住人口的高增长离不开政策及产业支撑,成都近年来常住人口一直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成都城市地位提高、产业导入,常住人口的流入还将持续上扬。

更何况,成都一直注重城市品牌的塑造与营销,注重田园宜居城市的建设,注重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对于房价的平抑和对外来人口的包容也明显走在前面。户籍等政策一直是很多城市争夺人才和吸引人口流入的“抓手”,而更加包容、开放的人口政策,也促使成都在近年来成为人才流入的“洼地”,不但吸引了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入,还吸引了大量北上广和国际上的高端人才流入。而所有这些,都将融入成都的城市文化,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使成都自在的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人们因何而聚集到城市,除了生存还有一个梦想或称之为信仰,这是我们奋斗的支柱。众人的信仰投射到城市,就形成了城市的文化。就像地铁票上印着的那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就像一位伙伴在微信朋友圈的留言,“虽然缺乏地标,但对比其他城市,富有生活气息是成都最大的特色,来了就不忍离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 2016年09月1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