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河南省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人数猛增。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有47.8万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占新增转移就业总数的90.2%。其中,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务工的分别占比15%、40%、45%左右。据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8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农民工出现“返乡潮”,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由于国家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其中包括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这吸引不少农民工选择返乡务农;此外,通胀加剧导致城市生活费用居高不下;户籍制度改革停滞不前,等等。这些因素导致进城农民工难以真正溶入城市。
农民工占据制造业就业人口的半壁江山,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返乡,无疑会加剧城市用工荒,房地产泡沫化也会进一步显现,并影响城市化进程。因此,针对当前农民工出现的“返乡潮”现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化解农民工“返乡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民工返乡情况,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今后发展的趋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化解矛盾。如民工输入地政府要及时跟踪企业运营情况,做到预警并做好应对举措,积极稳妥做好农民工务工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确保在经济增长减速、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返乡民工不被欠薪。对已经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打“提前量”,想方设法与企业共渡难关,防止因劳资纠纷引发突发事件。同时,还要注意应对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要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解决劳资纠纷的效率。
其次,民工输出地政府应高度关注农民返乡的动向,切实掌握民工返乡的规模和速度。随着民工返乡的数量逐步增加,应帮助他们在当地就业,同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吸引民工返乡种粮,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返乡的农民有事可做、有业可就。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普及农业生产科学知识。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着力改善返乡民工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等。
再次,目前返乡民工中,很多人可能将成为新的失业者。政府应当针对民工大量返乡的实际,组织专门力量对返乡民工进行创业指导和就业培训。通过指导与培训,既能让一部分返乡民工自主创业、自谋生路,也能为他们今后外出打工积累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当然,要促进返乡民工重新就业,还必须出台一些更有针对性、扶持性、鼓励性和激励性的政策。如具体明确农民工的就业指标,给予吸纳民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给予包括税收在内的多种优惠扶持。更重要的是,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这才是应对目前民工返乡冲击波的治本之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