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陆萍:脱贫攻坚亟须补齐农技人才短板

[ 作者:陆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2 录入:实习编辑 ]

人才彰显软实力,是创新发展的硬支撑,脱贫攻坚更需要人才优势助力。农技人才是脱贫攻坚的引路人、先锋队,作用不容小觑,高精尖的“行业状元”可谓是稀缺资源,甘于奉献于基层一线的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堪称“国宝”。

李保国正是这么一位“国宝”,他有许多身份,如“农民教授”、“太行山新愚公”、“科技财神”。本应泡在实验室的教授学者,却一年200多天泡在大山里,三十年的坚守与钻研,打造出一个个知名品牌,让一亩亩变绿荒山,带领群众一步步致富,他诠释了愚公矢志不移的恒心与毅力,再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教授中他是最接地气的,农民中他又是最懂技术的。李保国的头衔虽多,但根本上他是一个农业技术性尖端人才,用农业科技成果和手把手的技术传授,铺就了太行深山贫困村的致富路。脱贫攻坚正是需要像李保国这样懂技术的“愚人”。

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如今农技人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随着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朝精细化,长期化方向发展,不仅对农机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技术更新、病虫防治等也越来越需要长期驻点观察,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定期上门的宏观技术指导早已不能满足种养殖户的需求。同时,由于编制、考试受限,农机人员断层严重,学历高、素质高、专业好的技术人才更是高薪难求,甚至有的开出年薪20万也难觅一位农业技术人才。

而另一方面,高素质、高学历的农科毕业生基数本就少,农村艰苦的条件、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培养机制的制约,导致了他们毕业后从事农技行业望而却步。“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农科人才多盼望“跳出农门”,即便“务农”也因研究经费不足、晋升空间狭窄、职称评定受限等因素跳槽或转业,如此,也导致了大批农技人才流失。

就此设想,农民选种育种时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可能就会造成增产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农作物遭遇病虫害而施药不对症,那么很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家禽类养殖大户如果遇到疾病而无法介入治疗,极有可能会血本无归。农业发展转型需要农业技术的保驾护航,农村的扶贫脱贫工作更需要农技人才的添砖加瓦。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技术。切莫让农技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的“短板”,政府部门不仅要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素质的培训提升。引凤先要筑巢。更需进一步破除职称评定、考试晋级等条框的限制,提高农技人才环境待遇,形成良性的人才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来到一线,奉献在一线脱贫。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