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以来,为解决秸秆回收的难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支持专业合作社购置秸秆打捆机,当地收割的12万亩小麦秸秆全部打捆外卖到造纸厂和养殖场,突破秸秆“收集难、储存难、运输难、成本高”的瓶颈,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7月31日《人民日报》)
又到夏收季节,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玉米陆续收割,一场声势浩大“秸秆禁烧”运动即将打响。真可谓是“年年岁岁烟相似、岁岁年年话相同”。秸秆焚烧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给交通、民航带来安全隐患,每年的6月和10月都是全国各地环保部门异常忙碌的日子。面对这个“老大难”,人们在抱怨空气质量差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将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责任归咎于环保部门,对此环保部门也是直叫委屈。
也难怪,“过去,秸秆在家里的用途可多了,可以当柴草烧做饭,可以垫牛圈、猪圈、鸡圈养家畜家禽,可以打草鞋穿,可以送到造纸厂,打草帘子卖钱。” 时过境迁,如今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大部分人都用上了煤气、电磁炉、电饭锅等现代化电器,况且一般人家早已不养猪养牛养羊——不用秸秆填圈了,城里的造纸厂也因污染严重关门大吉,秸秆利用的途径可以说没了,加之现在农村人可以到城里寻活干,一个人一天最少也挣个百十元的,谁还愿意为这不值钱的秸秆忙活受累?于是烧秸秆成了最省事方式了。当然,农民们对政府的“禁烧令”也就不愿意配合了。因此,虽然各地政府用大量人力物力筑起层层“防火墙”,仍然防不住田野秸秆燃起的袅袅炊烟 。
笔者认为:要想秸秆焚烧禁能得止,光靠政府发文件、下禁令是远远不够的;靠干部下乡宣传、督查、给村干部施压,给违犯者处以罚款等,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当然,秸秆禁烧并非一个无解的方程式,如果让秸秆“变废为宝”: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给秸秆打捆,卖到造纸厂和养殖场,或者像山东淄博市那样通过秸秆养藕、青贮、沼气、固化等途径,以秸秆为纽带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企业有机链接,形成完整的循环利用链条。还将秸秆加工成秸秆颗粒,作为养殖场牛、猪等牲畜的饲料,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为农民增收。这样才能突破秸秆“收集难、储存难、运输难、成本高”的瓶颈。大江南北的秸秆之火也才会被釜底抽薪,缓缓熄灭。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