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一封呼吁开展反城乡硬化运动、建设海绵城市、修复城乡生态的挂号信寄给了中国七大流域80座重点城市的市长,这是给中国所有市长的一个全面的、最早的预警。
4年来,全国各地城市轮番上演水漫金山的故事,而填湖造地大搞开发的场景义无反顾地进行着,直到今年城市和乡村洪涝灾害问题的总爆发。
连日来,长江中游地区和华北地区连发暴雨洪涝灾害,多地中小流域河堤溃口,大中城市内涝灾害肆虐,广州、武汉、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西安等城市相继失守,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注定了2016年是数十年城乡粗放发展方式导致各类灾害的集中爆发年。
在分析洪涝灾害发生的成因时,填湖造地、围湖造田、无限制地硬化城乡大地无疑是首要原因。即使某些城市以河湖保护的名义实施所谓生态景观工程,也丝毫掩饰不了其灰色开发的本质,对城乡生态环境毫无裨益。在城乡开发的热潮中,究竟填了多少湿地,硬化了多少河道沟渠,建了多少住宅、广场、道路,基本是一本糊涂账。但是,从我国水泥行业产量,大致可以看出端倪。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达到惊人的14亿吨,相当于美国20年的产量。加上每年城市改造拆迁的废旧水泥10亿吨,总计每年有大约20多亿吨水泥要注入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当我们生存的地表被钢筋混凝土包裹的时候,洪涝灾害自然就发生了,哪怕这个城市过去有百湖之城的美誉。在农村,用钢筋混凝土硬化的公路、河道,把流域生态环境碎片化分割,造成“国在山河破,城春生态枯”的景象。所有这一切,都是长期粗放发展的结果。
2012年4月8日,一封呼吁开展反城乡硬化运动、建设海绵城市、修复城乡生态的挂号信寄给了中国七大流域80座重点城市的市长,这是给中国所有市长的一个全面的、最早的预警。但是,没有一个市长回应。3个月零13天后,北京发生“7.21”内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4年来,全国各地城市轮番上演水漫金山的故事,而填湖造地大搞开发的场景义无反顾地进行着,直到今年城市和乡村洪涝灾害问题的总爆发。
痛定思痛,几乎没有人对反城乡硬化运动有过真正的思考和回应,尤其在政府决策系统。尽管海绵城市建设客观上成为软化城市地表的举措,但是,硬化城市和乡村的工程措施还是在源源不断的进行着,城乡硬化的存量和增量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将城乡生态环境压迫致崩溃的边缘,城乡发生洪涝灾害的压力和风险与日俱增。可以预言,今后几年,是城乡洪涝灾害的高发期,各级政府都不可以掉以轻心,把人民生命财产当儿戏,直到我们的城乡发展方式彻底转型。
笔者再次呼吁中国所有城市的市长,把自己服务的城市的硬化面积和硬化率减下来,每年至少减少2%,留住我们的湿地,恢复我们的湿地,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实现“国在山河壮,城春生态美”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是再次预警,也是吹响向生态文明进军的号角。
(作者为中国海绵城市及流域管理先行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青朴生态空间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