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部分省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结合各自本职工作推进学习教育,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任务”。既突出了学习教育的引领作用,又摆正了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
的确,脱贫攻坚事关全局,乃最大的民生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大前提下,务必要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东风,以学促行、知行合一。做到抓住问题学,学好、学精脱贫攻坚的战略思想;做到盯紧问题改,找全、找准久贫未愈的内在原因;做到瞄准目标干,用活、用对精准帮扶的各项措施。以丰富的理论储备武装自身,争做脱贫攻坚的“三种人”。用“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的实干精神,肩负起合格党员的职责使命。
做精准脱贫的责任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问症”不留蛛丝马迹则为精,“施策”不搞模式套用则为准。党员干部只有在“精准”二字上出实招,才能在真扶贫、扶真贫上见实效。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针对人情确定、平分指标、轮流坐庄等乱象,划定贫困标准。通过下基层、访农户、问民情等有力举措,炼就识贫慧眼,做到“留贫剔富”。其次,要精准分析致贫原因。使出“望闻问切”的本事,“望”贫困程度、“闻”致贫因素、“问”自救局限、“切”发展策略,及时掌握贫困户资料,为脱贫定准位。最后,要精准定制帮扶措施。根据“病因”,对症下药地制定脱贫方案,避免依葫芦画瓢。才能有针对性地拔穷根,朝着脱贫摘帽的目标提速迈进。
做干净担当的守序人。据统计,“2016年,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达6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确保扶贫资金用得其所,关键要解决好谁来用、如何用这两大难题。一方面,明确使用范围。将“国命财”瞄向老百姓,既不能“大水漫灌”,缺乏针对性;亦不能“撒胡椒面”,缺少关键点。务必要突出重点、精准“滴灌”,在补全资金短板的基础上,加大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保障贫困户基本利益的“巨额保单”,发挥最大效用。另一方面,跟进后续监管。聚焦资金流向,公开资金明细,让老百姓自己“算算账”,切实规避截流资金、挪为己用的行为。同时,党员干部要以学束行,严以修身、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国民财”的诱惑,永葆“干净”本色。
做独辟蹊径的开拓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发展的引擎,人才是脱贫的绝招。5000万大军能否攻克最后堡垒,创新、人才占据着决定性地位。只有提升“造血”能力,改变以往送种子、送肥料等“授鱼”方式,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思路输送到贫困一线,打造种植、储运、保鲜、销售“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才能激活产业发展内动力,走出“脱贫脱一时、返贫返一世”的迷宫,走向全面小康的胜利彼岸。换而言之,“吾道废兴时否泰,人才进退国安危”。拯救贫困户于水火,需要发挥人才之力,汲取脱贫之智。以发展的眼光、先进的技术,带领贫困户“抄近道”“走捷径”,带动劳动力与产业结合发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脱贫攻坚引入源头活水。
面对贫困人口的期盼,我们不可辜负;面对全面小康的征程,我们不可停歇。唯有学以致用,以务实担当、廉洁守序、勇于创新的脱贫之志,补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为实现全民富裕的中国梦增添新篇章。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官厅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