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农家菜,住的农家院,到老乡果园里走了一趟,和乡村游差不多。”前不久,一批机关干部到一个革命老区,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朋友圈里晒的全是美食、美景,还有摆出来的各种优美的“劳动”姿势。一位干部回来后感慨:天天待在办公室闷得慌,下乡搞“三同”太舒服了!(人民网 7月19日)
干部去革命老区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本意是想进行党性教育,回顾和重温党的历史,让大家缅怀先烈,同时也能够进一步融入群众中,体验基层生活,让干部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和民众。可是,这样的基层体验在部分干部中却被搞成了旅游散心,变了味道。拍个照、吃顿饭、摆个姿势怎能是下乡呢?
让领导干部去基层驻扎,真正的目的还在于为民分忧,为民服务,带民致富,如果领导干部去基层没有这个初衷,目的或动机不纯,那么即使是投入基层,也只是身心“两张皮”。一些干部觉得基层辛苦劳累,不意愿下基层,倒成了“强扭的瓜不甜”,抱着排斥下基层自然也就不能做好群众工作。有些干部虽然也愿意下乡,不过只是把基层当是散闷的地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成了“花瓶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也没有发言权。入基层也是一种调查,是对民情民意、乡村发展等方面内容的调查。干部去到基层,如果不迈开步子,不俯下身子,不走到田间地头,不与群众劳动交流,或是浅尝辄止,弄个一知半解,如何能调查?如何能有正确的调查?自然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制定符合基层发展的政策了。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说过,“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基层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为民服务、乡村发展和治国理政之道。
领导干部走基层是新形势、新时期下走好群众路线的必然和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我们的党员干部既要做到从群众中来,更要做到到群众中去,这就涉及到如何去、如何做的问题。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切实扭转思想观念,身入基层,心更要入基层,做到“身心俱入”。一方面要杜绝一切形式的虚假主义和形式主义,常备“向下”之心和务实之举,向百姓“寻师取经”,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方能在基层中磨练本事,干事创业,让走基层真正走出效果来。
作者单位:云南河口老范寨乡党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