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林日新:解农民远愁近忧,扭逆城镇化之势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2 录入:实习编辑 ]

当前,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全国135个城市(镇)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记者近日赴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有县城2015年农转非仅200多人。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想当初,能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可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开放城市户口时,我村曾有近百人以一个城镇户口高达五千五百元的价格购买——当时的农民工的社会工资每月不上五元,一般老师的工资不上百元。那时的考大学曾被乡里戏称“考饭勺”,“跃龙(农)门”到如今,户口红利“三十年河东转河西”,从2003年以后,大中专院校学生入学后是否转移户口,可根据本人意愿决定。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不再把户口迁往就学所在地城市。曾经迁出的也千方百计(需要全村人签字、按手模)地想迁回农村。如此看来,农村户口的“含金量”真的在逐渐提高了。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千百年来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村人一向视土地为生命。农民是种地的人,地不能移动,庄稼也不会移动,所以农民半截身子就像扎在了土地里,被束缚在土地上动弹不得。传统社会农民离不开土地,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热恋着乡情,沉迷着乡音,寄托着乡愁。有不少打工挣钱了,在城里有了房子,但老家的房子仍然年年整修,准备年老后回乡养老。

二,求稳思想的影响:农民工大多知识水平不高,又没有过硬的技术,深感在城里居住不易:买米要钱,买菜要钱,点灯要钱,用水要钱……似乎一切皆要花钱;而在农村,有田饭不愁,有土菜不愁,有水尽管用,有房不花钱。两相对比,容易满足的农民们知足了。加之,大多数农民的后代在学业成绩大多“输在起跑线上”,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比率极少,很难在城市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在城市扎根不易,与其漂泊人生,不如安居农村稳妥得多。

三,维权护利使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写道:“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农民文化不高,但绝对不傻,他们自然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政策的“三农”政策好,农民有“农合医疗保险”治病花钱少了,种田有的粮补,老人有老年补助金……特别是宅基地,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像城市的房子只有七十年的使用期,平时还要交上百元的物业管理费。这对特别讲究落叶归根,“人老归乡”的农民来说,当然就不想转户口(远离故土)进城了。

当然,“让农民进城”这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的,那么应如何增加城市户口对农民的吸引力呢?当前,担心养老、担心失去农村土地和房屋、没有城市住房是农民不愿意落户城镇的三大主因。如何解决好这三大主因,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保障农民的既得利益和合法权利,方可解除农民进城的远愁和近忧,加快他们的进城步伐。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