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旭:公益组织在乡创中的作用

[ 作者:王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8 录入:王惠敏 ]

 AIM国际设计竞赛

我的乡创历程始于AIMArchitiects In Mission)国际设计竞赛,通过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协作而对乡村公益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以联合发起并创建i20青年发展平台为标志进入了乡村公益的“创”时代。

作为一名专业从事酒店及度假地产设计的建筑师,在多数情况下与乡村擦肩而过,而去关注如何在自然中营造仅有少数人能享受的奢华人造环境。在持续这样工作数年后,忽然意识到,在我们自然获取资源,为少数人的享受圈地的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师的使命,是否同时该关注到那些需要但支付不起优秀设计的弱势群体,是否该回馈资源被无情掠夺,日益凋敝的乡村?

AIMArchitects In Mission (建筑师的使命)这一公益组织就这样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成立起来,我们通过发布国际竞赛来筛选年轻设计师中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未来领袖,为需要的人而设计,为弱势群体而设计,我们最初把目标锁定在老工业遗产和乡村上,这也让我们和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AIM的乡村复兴主题是2012年“中国东岸海岛嵊泗-岛居慢生活村落改造设计竞赛”,面对日益消失的老石头房屋及取而代之的火柴盒般没有性格的水泥房,渔村的历史与文脉,渔村从渔业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村落风貌提升及互联网时代的文旅内容的渴望,我们与嵊泗政府联合发布了这次竞赛。我们鼓励年轻的参赛选手不仅考虑当地文脉、渔村历史、建筑及景观风貌,更是基于生态、旅游产业链及产业升级、互联网传播等视角,组成跨界团队,给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非常欣慰的看到,在来自全球各国共300多份作品中,设计师的创意及跨领域设计思维给出了远远超出我们预期的解决方案,诸如来自澳洲,挪威,美国,墨西哥等地的团队,基于他们在滨海旅游方面的先进经验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而年轻的设计师们对于海岛旅游风情的向往与憧憬,又让他们的方案充满着浪漫色彩和来自用户端的诉求。几百份作品成了汇聚群体智慧,集中于一点赋形的大宝藏。

最佳村落规划设计奖

产业模式创意奖

我们随后又在入围团队中进行了第二轮真题竞赛,最终胜出的团队担任了嵊泗本岛高场湾村的村落规划及建筑改造主设团队。这次竞赛的成功发布与回收,让我们信心倍增,并深度的思考了公益竞赛对于项目方和设计师的提升与收益。也许我们还能做的更多!

中国扶贫基金会

后来,通过北京绿十字的介绍,我们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结缘,将设计师公益竞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这一次,我们面对的是2013年雅安震后重建的乡村,中国扶贫基金会选择了由加多宝捐助的宝兴县雪山村作为竞赛发布项目。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地震完全摧毁后的乡村进行重新设计并重建的工作,同时需要深度思考这个乡村的产业重建,让震后住在临时板房中的村民不仅搬进新家,更能进一步脱贫致富,使震后重建不仅是一时的救急,更是赋予村民新生的力量与可持续的财富。

这次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协作,使我们深入的了解了如何协助村民建立合作社,如何在乡村进行股改,使乡村中每个人的物质资产都能公平合理的转化为股份以体现每个人在合作社中的份额及收益,使整个乡村成为一个可以与外界对接的经济体。同时我们也深度的见识了在小小山村中,宗族与邻里关系的盘根错节,基金会的志愿者们在一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数年所建立的信任,村民在接受救助与反哺基金会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的自私与无私,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文化课。

AIM设计师行动,志愿者参与震后重建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对公益组织在乡村工作中的深刻认知,也让我们毫不犹豫的提出,公益组织将成为所有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标准配置。因为商业资本与开发的直接介入,只会激发出乡村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因为商业的自身属性,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自私往往换来的是更大的自私,资本永远无法满足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致使乡村的商业开发受到无限大的阻力。而以公益力量为基础奠定的乡村发展模式,则是以善意的初心换取更多的善意,从一开始就为乡村发展中利与义的问题定了调,也从而完成了很多商业资本所无法企及的沟通与信任的建立。

在雅安雪山村,我们不仅发布了全球范围的乡村震后重建设计竞赛,征集到了大量优秀而感人的设计作品和团队,更进一步建立了由优秀入围设计师团队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到雪山村震后重建的一线,与村民们一起一砖一瓦的建设共同的理想家园。在这一过程中,我甚至很难说是村民从志愿者那里获得的更多,还是志愿者从村民那里获得的更多,这充分体现了乡村公益的核心价值,给予,换来的是心灵的丰硕和更多的收获。

最佳村落规划设计奖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一线建筑院校甚至常青藤盟校的年轻建筑师们,为雪山村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自外界的思想与活力,这些正是震后百废待兴的雪山村所需要的。原来村里是一个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为主的,和中国千万村庄一样的偏远山村,孩子们看不到读书的出路与希望,每日以网络游戏度日,让家长操碎了心。而志愿者的到来,让村里飘起了悠扬的小提琴声,村口出现了优美的水彩画写生,孩子们发现原来除了熬夜玩游戏,还可以熬夜和哥哥姐姐们搭建民居改造的模型,推敲优化方案。这些微小的变化在村里产生了微妙而深厚的影响,孩子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志向,雪山村妇女主任田姐家的大儿子在此之后报考了航空管理培训学校,成为了一名英俊帅气的空少,而小儿子的身影则经常活跃在震后重建的工地上,用实际行动建设自己的家园。重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风貌,更是重建了人们心灵与灵魂的家园,这是我们在雪山村与扶贫基金会和绿十字的合作中最为深刻的感受。

可持续发展奖

而对于来自城市的青年志愿者们,则受到了村民们及其热情的接待,他们第一次亲手抹了灰,砌了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第一次在野外和村民一起挖菌子和竹笋,第一次深刻的体验了乡村的艰苦和不言放弃的斗志,第一次被这么多充满渴望与热切的目光所围绕和仰视。我们一直觉得,建筑师这一群体,因为经常与政府和开发商打交道,虽然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无论在钱与权上都是弱势群体。而只有回到乡村,才让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们意识到,原来除了商业项目,还有这么多需要设计但又无力支付的人们,还有这么多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等着建筑师们去完成,原来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不仅仅有金钱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准则,还蕴藏着更有意义更广阔的空间等着他们,在那个空间里,设计师是强者,并肩负着让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的责任,拥有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与初心。

我不得不说,经过雪山村的AIM志愿者活动,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的年轻建筑师们在他们人生的初期,职业生涯的早期,上了及其重要的一课,他们在此的收获远远超出他们的付出,当他们走出雪山村,不再是对前途充满迷惘与无助的职场新人,而是充满自信,对人生方向有着正确认知的强者。他们在此获取的信心,足以使他们有定力去抗衡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和引领者。

这就是雪山村的故事,成就了本地人及外来人,惠及了所有参与者的一次乡村公益实践。

回到雪山村的技术与商业层面,因为志愿者的参与,以乡村产业重建为先导,制订了乡村度假的发展路径,对全村的人员职责设定了50%从事文旅服务,25%从事后勤支持,25%从事有机农业的业态分工,大力发展民宿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硬件上依托山势,设计了底层自主,上层客住的双入口模式,在游客居住体验,对当地村民生活的参与感,服务动线上都做了极大的创新,而通过志愿者们参与设计并改造的百年知情房,游客及村民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项目,配合全村结合了现代施工技术和川西穿斗式民居风貌的建筑语汇,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创新,使雪山村荣获雅安震后重建百强村第一名的殊荣。相信这也是对村民和志愿者们的最佳荣誉,并且为这次公益实践标注了良好的开始。

i20青年发展平台

继雪山村之后,通过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紧密合作,使我们在乡村公益的认知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而基金会工作人员无私奉献,坚守在灾区和贫困一线的精神,也让我们深深感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口号:有你就有力量。也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公益使命的招呼,并有意愿牵动更多的人来感受到付出的满足感与收获。

我们开始思考,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旅产业生态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这里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去重点攻关,他们就是乡村创客(也称为返乡创客)。在乡建过程中,政府与公益机构付出再多的硬件投入,也不可能换来优质的内容,软件与运营,乡村的产业生态就无法扎根与生长。而在现代的乡村产业中,想在短时间内把在地村民培养成精通互联网新媒体营销,具有现代运营管理理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大量的具有多重能力的青年乡村创客,在民宿客栈,亲子见学,农场农庄,营地教育,有机农业,生鲜电商,户外活动,文化艺术等多方面为乡村注入活力,从而形成完整的乡村文旅产业生态。

乡创——乡村创客大赛

而另一方面,目前已有的乡村创客们,承载着改变乡村的希望与情怀,却往往分散在许许多多零星的村子里,缺少资金,缺少创业及商业辅导,无法形成新媒体营销的聚合优势,无法形成产业链互动,任凭一腔热情与多年积蓄燃烧殆尽,这,就是乡村创客的现状。

2014年底,SMART度假产业专委会,  乡香文化,杉树计划三方发起了i20 青年发展平台,旨在关注所有2字头的年轻人创业,给予从发掘到培育,孵化全流程的支持。而i20在初期就把目光聚焦在了乡村创客这一特殊群体身上,因为他们和城市里的创客比起来,物理空间上更分散,可以用于支持他们的资源更稀缺,而他们肩上却承担着乡村复兴的重大责任,我们坚信他们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因此不能让他们轻易熄灭。

第三届SMART创客大赛参赛项目-梢

创始人蔡蔡用设计打造古树香榧品牌

20156月的杭州西溪,我们联合众多深耕乡村建设的公益与商业组织发起了乡村创客大会,正式推广了“乡创”这一理念,与“乡建”更关注乡村硬体形态建设的重心不同的是,乡创更提倡从内容创新,引入创客,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掀起乡村产业复兴的波澜。而乡村联盟这一以乡村产业链为主线的跨产业公益平台也应运而生。

第三届SMART创客大赛参赛项目--自来塾自然创意课堂已经落地上海设计丰收

第三届SMART创客大赛参赛产品--艺栈

在随后的一年中,通过数次乡村创客的选拔与路演活动,越来越多的优秀创客通过i20和乡创联盟聚合在一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松茸姐到红糖哥,从小路亲子自然教育,到开民宿的君君,从坡坡上的苹果到关注在地文化的太行老土,我们从创客身上学到很多,并为他们坚韧不拔复兴乡村的情怀所深深的感动。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苦苦寻找的乡村复兴基因,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2016年初,我们以乡创聚落为题,在厦门心乡谷发布了最新一轮的AIM乡村聚落竹建筑国际设计竞赛,使得设计师们在关注可持续材料的同时,更深度的与创客们合作,了解乡村创客的需求,乡村产业生态的布局特点,打造出真正接地气的美丽乡村作品。相信,这也将是一次影响很多人一生的公益实践活动。

竞赛结束后,我们已开始组织经过选拔的乡村创客,系统化的入驻到乡创聚落,通过产业链梳理形成的聚合效应,让这些年轻创客有一个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更便于我们有针对性的投入引导基金,进行创业辅导等动作。由此孵化出的优秀创业项目,也将成为我们可以复制到其他乡村的龙头企业与“主力店”,使创客聚落形成良性循环。

乡村创客的聚合与乡村产业生态的建立,将成为美丽乡村实质复兴的关键。

结语

在过去这些年,我们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绿十字,杉树计划,i20,包括后来的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英文简称RCRA)等诸多公益组织同行在乡村复兴的道路上,不断提升并深化我们对乡村公益的认知,是一件极为荣幸和愉悦的事情。RCRA作为一个极其跨界并关注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公益组织,在短时间内形成非常系统化的工作方法及平台,对于我们对乡村工作的认知启发很大!而每一个乡村的文化发掘又当属在优先级中排序非常靠前的工作,非常期待在未来与RCRA的进一步深度合作!因为对我们而言,公益将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标准配置这一信念,我们深信不疑。因为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乡村复兴的内核不在形态与风貌,而在人心,在我们所接触的所有工具与途径中,只有公益的力量能够成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成为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为整个乡村发展奠定优质的基因。这,就是我对公益组织在乡创中作用的理解。

作者系SMART度假地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ZNA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公益顾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乡村文化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