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探究当下农村高价彩礼问题时,学者偏好使用出生性别比失衡、城乡二元对立或农村社保制度不健全等观点来解释,却易忽略两点背景情况:一是高价彩礼并非始自今日,民间广为流传的“提亲先探家好坏,姑娘出嫁高价卖”便是一证;二是婚姻彩礼越来越高的趋势其实远不止农村,而是覆盖整个社会。若将前三个观点与这两个背景联系到一起,便会发现其有限的解释力。因此,基于田野调查,笔者认为转型期流动的特征同样是推动农村高价彩礼的重要原因。
空间流动推动婚姻市场开放
在社会转型期,彩礼的内涵、性质、功能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或者异化。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十里不同俗”的传统社会彩礼小区域化的特点已经受到冲击,农业社会具有极强地域性的婚姻圈格局已被打破,工业社会中人的迁徙和流动使得一地的婚姻习俗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由于个体流动的事实,传统彩礼(财礼)分为聘金和聘礼的象征意义,在当今社会重心落在了“财”上,彩礼走向货币化、实用化和市场化。最后,流动社会中,传统的与父母同吃同住的生活样态也逐渐被年轻人所舍弃,婚姻和家庭得以独立,也使得彩礼的补偿功能逐渐转向以货币为主的资助功能。
自由流动推动了婚姻市场的开放。婚姻市场开放,首先体现在城市婚姻市场与农村婚姻市场的大面积融合。农村人口的流动不仅导致了婚恋观念的变化和习俗的瓦解,更是对人口资源的一种重新分配。其次表现在农村姑娘进入城市,落后地区的姑娘移居发达地区,贫困群体中的姑娘选择富裕群体,这样一种总体走向,使得越是落后贫困的地区,青年男女的比例就愈发失衡。最后还表现在城市在和农村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农村的优秀人才、能源等资源都被整合、集中到城市。
社会流动预期影响彩礼意涵从当今农村社会心态来看,索要高价彩礼也是一种社会焦虑的表现。除了法律对婚姻的保护之外,尤其在农村,彩礼相当于婚姻保证金,是婚姻契约信用与稳固的心理护身符。而越来越高的彩礼一方面是经济滞后的农村追逐城市结婚标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农村劳作方式瓦解、人口流动带来的不安全感的一种外化。对男方社会流动的预期也是形成高价彩礼的重要因素,因为男性流动依然事关双方家族的利益。
首先,在农村,媒人利用手中的女性资源,将前来“挂号”的男性进行综合排名,并按照排名为其策划相应的彩礼金额。“挂号”的时候,如果男性给媒人些许好处,媒人会适当照顾男方,着重强调男方发展的潜力。每相亲一次,媒人也会从男方那里收到烟、酒、水果、电话费等好处。
其次,女方索要高价彩礼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是避免生活陷入窘迫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期待,却往往超出男方经济承受力。贫困地区的很多男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能力往往不足,男方综合实力越弱,女方设定的彩礼就越高。然而,很多对男方未来有信心的女方家庭,对彩礼并不苛求。有不少男青年在发达地区打工,带外省媳妇回到山区老家,由于自由恋爱,两情相悦,彩礼也只是象征。
经由以上分析可知,高价彩礼是多方面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若要深刻认识此现象,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政府应当适当引导。其次,对这一现象,要从社会、经济以及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作理性的判断。最后,良好的社会心理需要培育,一个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的现象是:在衣食住行都得到比较圆满解决的富裕地区,青年男女对个人情感的追求往往高于对彩礼的权衡,彩礼的象征意义就越突出。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