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饶思锐:农业科研就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 作者:饶思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6 录入:王惠敏 ]

刚走出“象牙塔”时,年轻的党员们觉得把科研成果和论文“变成”学术刊物上的铅字,是一件有成就的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党支部专题教育学习会议上,一场“科研为了谁”的讨论,如醍醐灌顶,让果树所年轻的党员们“惊醒”,又如当头棒喝,引人深思。(7月4日《海南日报》)

对照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与同事们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后,他们逐渐认识到高深的科技成果、逻辑严密的论文,如果不能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也只是一堆废纸。科研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个人的晋级加薪,也不是为了职称头衔,更不是为了一本本证书,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其终极目的都应是为了造福人类本身。就科研服务人类、服务发展而言,当下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科学研究定位于服务创新发展、推动协同进步。

从这个角度而言,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才能让科研更有意义;对于农业科研而言,最有意义的科研就应该是让土地生出“金蛋蛋”。该果树研究所党支部讨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5年来,该果树研究所培训农民2.35万人次、下乡进行科学技术指导4300多人次、提供技术咨询1.2万多人次,每一位在职党员都有服务“三农”的联系点和固定帮扶户一到两个,研究所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推广面积6.75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4亿元。这样的成果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研究普惠百姓,更受百姓欢迎,科研人员也更有成就感。正是通过准确定位科研任务,果树研究所做到顶层设计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克服了“重立项、轻实施”倾向,也使得农业科研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力。

而如果科研脱离了实际,就会如鱼失水,丧失创新动力源泉。正如果树研究所支部会上形成的共识:高深的科技成果如果不能指导实践,也只是一堆废纸。据科技部创新发展司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论文发表总数居世界第二,但篇均被引用次数却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当前一些领域过度强调论文数量、忽视论文质量的背景下,重论文、轻研究成了不少研究人员“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也使得我国在科研领域整体创新实力不足,核心科技产品不多,出现科技成果转化难及科研造假等问题。这一现象令“论文大国”尴尬不已,也有损科研工作者形象,还会造成严重的科研、人才等资源的浪费,阻碍科研创新的发展。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折射的是为民服务的态度,也是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先进理论、创新思维指导实践、指导现实工作,以科研创新、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应是科研工作者的本色担当和职责使命。我们乐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服务发展、服务百姓的定位上,努力创造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帮助百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家致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海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