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林日新:产业扶贫是扶贫的精准药方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6 录入:实习编辑 ]

近年来,邢台市推进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完善特色农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新能源扶贫等多种扶贫新模式,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开辟了新路径。根据规划,邢台市将2016年确定为脱贫攻坚年,力争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37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实现14万人稳定脱贫。(7月4日新华社)

曾记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中国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在这个大背景中,如何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成为当今中国最热门的话题。

时至今日,“给钱不如给项目”,“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已被国人公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授人以渔”式的扶贫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拔掉穷根。那么怎样才能推进“一村一品”的产业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让贫困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呢?这不仅在考验着政府的扶贫政策是否“接地气”和基层的脱贫力度,而且在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邢台市的“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取得成效,不少的贫困户已受惠于此:南寺郭是广宗县扶贫开发重点村,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000多亩,是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商家的采购基地;广宗县以快速兴起的自行车制造业为依托,形成了自行车鞍座、钳形闸、刹车皮、闸把等30多个手工业扶贫片区。

这些成功的经验告诉人们:精准扶贫首务之急是激活贫困户求富的内在动力。扶贫工作人员发现大部分贫困者为一些身体健壮者,面对贫困的现状,他们也想改变,只是困于环境或条件的影响而无脱贫之法,找不到发家致富之路,久面久之也就缺乏“让明天变更好”的斗志。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慈善人士开始意识到“撒胡椒面、给钱式”的扶贫,往往不能解决更深层、更长久的问题。对此,政府应当从转变贫困人群的思维,提高其自我脱贫的意识入手。扶贫重在扶智,政府要用科技扶贫,用智力致富,重视开展乡、村的农技夜校,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不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科技下乡接地气,帮助贫困户在科技生产上排忧解难。同时,政府要拓宽信息渠道开阔其眼界,用美好的设想激活他们那颗原本安守贫困的心,让其从内心深处萌发求富的愿望,产生追求的动力,激化创业的欲望,从被动脱贫到主动创业:或开发“乡村游”或开办养殖业,或招商引资开办乡村企业为贫困户解决就业机会,拓宽致富门路,或开发电商把当地产品推介出去把外面的商品引进来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给贫困户带来了脱贫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总之,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精准扶贫”面临着一场严峻的历史大考。精准扶贫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投入“输血”、培育产业“造血”,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从精神上鼓励他们,方式上启发他们,方法上带动他们,从而激发他们斗志,奋发图强,自我创业,脱贫致富。

作者地址: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