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伍文胥:科学的激励制度是脱贫攻坚的利器

[ 作者:伍文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1 录入:实习编辑 ]

5月26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部了解到,为提前实现脱贫任务,自治区建立了以脱贫攻坚成效选用干部的制度,将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原来的7%提高到45%,并取消了对贫困县的GDP考核。(5月27日《人民政协报》)

当前,全面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正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不管是从全国整体形势看,还是从各级各地的具体实情看,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面临着时间紧迫、任务沉重、形势严峻三方面的挑战,尤需从制度的顶层设计、精准的政策落实、各体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为脱贫攻坚的胜利凝聚一切力量。

不少地方为了完成既定的脱贫目标,花了很大的心思、下了很大的力气、用了很多方法,可谓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既存在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又存在着值得警惕的惨痛教训。毕竟再大的脱贫决心,再好的扶贫政策,再严密的脱贫机制制度,也需充分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从政策的出台到落实在“最后一公里”绝不可能生搬硬套、不加变通的执行。毕竟各个地方致贫的因子不同,具备的资源不同,贫困户的数量也不同,需要因地因时的采取相应的脱贫政策和模式,以“对症下药”、“按需脱贫”。

实现全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在哪?从扶贫的“六个精准”精准把握,到扶贫“五个一批”的贯彻落实,再到扶贫“五个坚持”有机结合,各地扶贫工作实践中的运用及各自探索积累了大量值得推广和反思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敏锐的从扶贫的“基层探索”中汲取、提炼全面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形成可在相似范围内全面推广的模式,是各级扶贫决策者和执行者必须考量的实现课题。从湖南“十八洞村”式的“精准扶贫”模式,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的以脱贫攻坚成效选用干部的制度、考核在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权重、取消GDP考核等极具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的创新举措,正验证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那话通俗易懂的话,“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虽然建国数十年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也成功的让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壮观的脱贫奇迹,也为现在的全面脱贫攻坚累积了宝贵的经验。但不可忽视,时过境迁,当前的脱贫形势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剩下的5000多万贫困人口属于彻底的赤贫者,多大居住在自然和地理条件极为恶劣的边远山区,脱贫的成本极大,这需要当地的脱贫攻坚者从全方位发力,啃下最硬的“骨头”。

科学的激励制度是脱贫攻坚的利器。宁夏在脱贫制度上的创举无疑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是高明之举,值得各地借鉴。殊不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才是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和主力军。说到底,脱贫攻坚解决的是基层的发展之困,必须贴近基层、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研究基层,掌握基层民情、了解基层民心、倾听基层民声,从而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扶贫对策,这都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核心作用。这就更需从制度上调动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这不只能光靠喊政治口号,或单凭党员干部的高度政治自觉和主观能动性,需切实的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让真正在脱贫攻坚中能为者、有为者、干出实在业绩的干部获得重用和提拔,无疑正抓住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七寸”,也抓住了基层脱贫攻坚的“关键”。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