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直以乡下老家富有“风景古树”而自豪:雪峰山东麓火鞍岭的五棵古树被乡亲们尊称为“五松大夫”;望云山上的两棵十米高的“夫妻古柏”相依相偎,被视为夫妻恩爱的象征;村东头那棵古樟巨伞似的庇荫一方天地,被视为村里的“保护神”;村西北水塘边的古桂树枝繁叶茂、年年秋来“飘香十里”,被视为村人的“聪慧之源”……古树成就了老家的美景,也让乡亲们有了向外人夸耀老家的资本,如若有一天发现村头的那棵树不见了,这定然会引来无限的惆怅——因为古树陪伴人们成长,给予了童年无数的快乐,留下了许多美妙的回忆,更寄托着无尽的乡愁。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家古树因无人保护相继倒塌、消失:“五松大夫”因山火烧焦三棵;“夫妻古柏”2008年被大雪压斜后无人救护,最终倒塌;古樟“保护神”因村民修房挖断树根,危及生命;“飘香十里”的古桂树则由于长年累月的水流侵蚀,虫蛀病害,早已树倾枝摧,桂香已一年不如一年浓烈了……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树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是乡村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它们是“活文物”、“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如若不保护好先辈传承下来的古树,那就是当代人的失职。
如今党中央号召国民要保护乡愁,建设美丽的乡村,古树属于乡村的最美的一部分。保护古树,就是保护一个地方的历史、风土和文脉。如今,政府已十分重视城市古树的保护,全国各地还曾出现过令人温暖的保护古树的故事:去年九月“央方网”报道《湖北襄阳旧城改造,花400万保护323岁古树》;前年十一月的《信息日报》报道“40万元保护一棵古树,彭泽投巨资在小区中拆民房,为古树腾空地赢得一片点赞”……许多地方已印发《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不少城市的古树古木皆挂上标有树种、树龄及相关典故等内容的“身份证”。在城市里,保护古树早已成为市民们的共识,可是在乡村,特别是在偏僻的乡村,政府对乡村古树的保护还处于“三无”状态:无古树保护的专业机构,无专业人员,当然更无古树保护专项经费。当务之急是需要在国家层面立法,让全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古树都能得到法规的庇护。
笔者认为保护乡村古树可分三步走:一,基层推荐,全面普查,各市县乡镇建立乡村古树档案;二,保护重点,科技下乡,让林木专家考证,给古树挂牌,介绍古树树龄、品种、用途及保护的意义;三,责任到人,定期“体检”,反馈信息,做好日常保健与养护工作。当然,对于那些特别有价值的古树还应调查、挖掘与古树相关的历史文化传说与典故,出版古树名木画册,为古树立碑作传。
作者地址: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