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部汝州市为例
目前,基层组织已经成为参与及推动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骨干力量,如何开展、怎样开展等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汝州市以“一个中心,两大支撑,三条主题”为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老百姓的的满意,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背景
2014年1月,汝州市实行全面省直管后,农村基层组织面临抓发展力不从心,抓党建缺乏长效机制,村级活动场所少,村室综合效益发挥不够,有的村级组织形同虚设,班子软弱涣散,有的忽视党组织建设,党内生活制度不健全,有的党员管理松散,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带头做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等等。按照“打基础、上项目、惠民生”的总基调,全市以“规划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三大活动为统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城乡总体规划,重点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启动农村淘宝网点,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需要凝聚农村智慧,团结农村力量,创新机制体制,努力形成干事创业的整体合力。因而,牢固树立重视基层、支持基层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村(社区)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农村政治、经济、服务、文化中心显得尤其必要。
二、实例
2015年10月28日,中共汝州市委组织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按照乡镇(街道)负责、村为主体、多方筹措、财政奖补的原则,按照每年不低于30%的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任务,标志着以村室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党建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村室建设是为了搭建一个农村便民服务平台,这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如果说村室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之形,那么农村(社区)党支部建设与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之实。汝州市从2015年8月11日开始,到12月29日,选派175名第一书记入村开展工作。其中,面向全市公开选拔120名年纪轻、有干劲、有热情,愿意到基层为群众服务的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两委”力量薄弱的贫困村、软弱涣散村以及有重大项目行政村担任所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从市直委局选派55个驻村工作队,工作队队长担任所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农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2015年10月28日,中共汝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汝州市2015年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预备人选驻村任第一书记实践锻炼工作管理考核办法》及《汝州市2015年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预备人选驻村任第一书记实践锻炼工作考核评分实施办法》,强化了对第一书记的管理,激发了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15年4月3日,汝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基层四项基础制度,从建章立制方面把基层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在此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制定《关于完善落实全市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工作方案》(汝党建〔2015〕1号),从培训宣传、执行配套、组织保障、责任落实四个方面确保基层四项基础制度落到实处。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服务方式转变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主题,没有这些“实干”,基层组织属于“空中楼阁”、“昙花一现”,脱离了群众,失去了地气。
一年来,汝州市依托村室建设,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同时,以文明村、文明户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服务方式创新为主题,引领了文明新风尚,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转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拉近了党同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党同群众的感情,成效显著。
三、做法
汝州市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是工作是“一个中心,两大支撑,三条主线”,其做法如下:
(一)一个目标,就是以建设规范化村室为目标,打造农村便民服务平台,为村级组织提供活动场所
(一)为加强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为村级组织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2015年10月28日,市委组织部依据《村级便民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各行政村按照“6室1厅1广场+N”(综合办公室、矛盾调解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计生室、农村淘宝室、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广场、特色功能室)的标准规划、建设村室。做法是:村室建设所需资金按照村里筹一点、乡里拨一点、市里奖一点的办法进行筹集,市财政奖补资金,待竣工验收合格后拨付。目前,已新建、改扩建村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6个,正在施工的有137个,到2017年全市459个行政村村室建设要全部达标。
(二)两条主线,就是以党支部队伍建设与四项制度建设为主线,创新党建模式,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1、党支部队伍建设。(1)选派第一书记。一年来,市委组织部通过竞争性选拔、直接派驻175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其中,通过竞争性选拔的120名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后工作成效显著的提拔为科级干部。通过第一书记这个带头人,市委组织部为村级组织选优配强带头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的热情。(2)选拔党支部书记。2016年3月24日,中共汝州市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党支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通过从本村(社区)党员中择优选任党支部书记,招引在外优秀人才惠存(社区)任职,优先选拔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动员离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到村(社区)任职,选派机关干部下派任职,积极推行跨村交流任职,试点招考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选拔途径,加强村(社区)党支部队伍建设,落实好主体责任,当好第一责任人。(3)建立村级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从2015年起,市财政拿出1100万元专项资金,把村级主职干部的报酬由每人每月530元提高到1500元左右;2016年,村(社区)支部书记报酬每人每月又增加300元。同时,对实绩突出、连续获得标兵或优秀等次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定向推荐参加乡镇公务员考录,优先选拔为乡镇财政全供事业编制人员,特别优秀的,提拔为乡镇副科级干部。2014年以来,全市已有8名优秀村支部书记考录为乡镇公务员,41名大学生村干部考录为乡镇公务员、选调生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6年3月22日,市委对表现突出的10名村(社区)党支部标兵、10名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10名优秀村(居)委会主任、20名优秀党员予以表彰。
2、四项基础制度建设。2015年4月3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的指导意见》、《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制度,将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工作作为“4+4+2”党建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抓手,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把各项事务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三)三大主题,就是以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服务方式创新为主题,建设生态汝州、智慧汝州、文明汝州、幸福汝州
1、精神文明创建。汝州市委为了弘扬社会新风正气,研究出台加强和改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汝州市坚持“统一设计,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15年开始,采用新建、改扩建、改造升级等方式,对村室进行规范化建设。按照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力,四项基础制度运行规范、无信访等标准,分四批在全市评选出214个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文明村和2000户文明户,并对评选出的文明村,给予村庄建设资金、中招考试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加分等奖励,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文明村倾斜,形成了人人争创文明户、村村争创文明村的浓厚氛围。2016年3月20日,全市评选出42个行政村(社区)为一级星级文明村(社区),26个村(社区)为二级星级文明村(社区),7个村(社区)为二级星级文明村(社区),评选出800户家庭为十星级文明户荣誉称号。同时,根据《汝州市星级文明村(社区)奖惩实施细则》和《汝州市星级文明村(社区)评选管理办法》对创建工作滑坡的8个村(社区),撤销其星级文明村(社区)荣誉称号。
2、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城乡环境整治是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汝州市通过强化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体责任,围绕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创建,坚持以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建垃圾中转站82座、污水处理设施35个,全部完成农村积存垃圾的清运和集中处理,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和环卫设施,实现了垃圾、污水的日清日处理,打造美丽乡村,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整体环境面貌显著改观,赢得群众一致赞誉。目前已验收通过市级一星级、二星级示范村96个,成功创建省级达标村96个。
3、服务方式创新。汝州市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着力选拔培养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整治坚定、敢于担当、服务群众的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队伍,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比担当、比服务、比业绩、比诚信、比形象”等“五比”活动,积极推行市直单位联乡包村、干部包户、干群会客厅、“一村一警”等服务措施,鼓励党员干部力量下沉到基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目前,全面推行联乡包村包户工作,选定105个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的村,由3490名机关干部分包到农户,实行“十进农户”服务;选派459名政法干警到459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一村一警”。
四、启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唯有抓好文明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基层服务方式的转变,才能增强村级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一)第一书记是立足村情进行基层组织建设好的做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第一书记”的选拔任用,有利于推动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有利于联乡包村包户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农村在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遇到的瓶颈,帮助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均衡健康发展。同时,基层一线是培养锻炼干部的“沃土”,选派“第一书记”到基层任职,有利于年轻干部直面各种矛盾和复杂问题,营造一线砥砺品质、锻炼作风、增长才干的良好氛围。
(二)制度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的重要保证。制度化是党建工作的根本,用制度管人、管事是提升管党治党能力与水平的关键。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党委管党建、党委书记抓党建的政治责任,把建章立制,解决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突破口,对党建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各项奖惩制度,选优配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头雁”,使村室的政治、经济、服务、文化中心的综合作用得以真正实现。健全完善基层四项制度,确保四项制度全覆盖、真运用、有实效。
(三)资金投入是夯实基础保障的物质前提。大力倡树重视、关注基层的鲜明导向。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解难题办实事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切实保障村干部待遇等。例如,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对村“两委”干部大力推行岗位补贴制度,并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
(四)培育典型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有效方法。例如,汝州市通过文明户、文明村创建,把村级组织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大力弘扬了家庭美德,倡导了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得到充分强化。再如,通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优秀党员的表彰,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增强了党员干部勇于担当,转变作风,奋发进取的干劲。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州市人大常委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