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车可不是我个人的,是乡里的扶贫专用车,专门用于收购乡亲们的农产品。”5月17日9时许,阳光明媚,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村民汪小林即将竣工的3层楼新房格外亮堂,他指着房前一台小货车告诉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这台扶贫专车,帮助他和乡里的贫困户一步步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5月20日《农民日报》)
一台小货车竟然承载着一个村的脱贫希望。令人吃惊的不是小货车的强大功能和多样化的使命,而是这背后折射的扶贫方式的创新思维光芒。各级各地的基层实情千差万别,面临着的扶贫困境各有不同,具体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不能将中央和地方各级规定及精神不加细化、灵活的执行,不能将其它地方的经验全盘照抄。固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特别是在“5年全面脱贫如期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高压之下,各个地方承受的压力甚或更大,一味的照搬经验、依葫芦画瓢,而不兼顾本地实际、深入调查、探索本土化的扶贫模式,则可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以致缘木求鱼,影响扶贫进步,扶不精准、扶不持久、扶不彻底,失去民信民心则是必然。
小小一辆货车为什么能发挥多样的作用?一则彰显了扶贫的决心之大、力度之猛、意志之坚。皆言,扶贫之路难于上青天,但古人尚有铁杆磨成针的故事,今天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实施的时代洪流中,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无“鸿鹄之志”无以攻坚克难、夺取脱贫攻坚战中一个又一个堡垒。毛主席曾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全面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形势严峻,必须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二则充分体现了丰富而灵活的基层实践探索。扶贫政策千千万,如何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对于基层的扶贫工作者而言,将扶贫政策本土化,融合本地实情,糅合成切合本地扶贫实际的扶贫方略,边实践边摸索边创新边更进,既借他山之石,又独立创新。
“经验+创新”走出本土化扶贫之路。基层扶贫最缺的是什么?一不缺土地,二不缺劳动力,三不缺国家政策,四不缺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金及项目,但最缺的是信息。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丰富,但就是因为找不到销路,除了留作自己吃和作用饲料,就只能烂在地里。而一辆小货车穿梭于乡间路网,在跑运输的同时也充当起了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成为灵活移动的农产品收购站和信息广告平台,让农民有了掌握市场需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失败是成功之母,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基层扶贫需更多推广“互联网+扶贫”的模式,将“三农”资源有效衔接入市场经济循环体系中,实现对贫困地区资源价值开发和利用的市场化,从而为贫困户带来可持续的收入增长,真正走出一条本土化的扶贫之路,实现扶贫彻底、彻底扶贫。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